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作为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这个时间段要如何养生呢?让我们听听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中医科王学良博士的建议。
雨水
饮食:食粥去湿,春护肝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降雨频频的雨水节气,虽然春雨贵如油,但乍暖还寒,变化无常的天气和较大的温差,很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黄帝内经》里提到,春天在五行中属于木,在人体属于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中医认为,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同时,因为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金匮要略》里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王学良提醒大家,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
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米是粥的主要原材料,辅之以水的温润,水米交融之间,香甜可口的粥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便于吸收。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
据《本草纲目》记载,薏苡仁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它还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就是从薏米中提取的。不过,与其选择涂在脸上不如将它吃到肚里,身体可以由内到外都得到滋补。此外,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
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制作粥的辅助原料。
穿衣:下厚上薄,要春捂
春季有“倒春寒”的现象,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王学良认为,目前阶段不要过早减去外衣,还应多“捂”一段时间。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让身体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在雨水时节,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半身上。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
洗漱:莫用冷水,速吹干
按照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尽管养生道上有种说法,称常年用冷水洗脸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王学良表示,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如果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加上没有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在手上,容易引起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在头上容易出现疼痛等症状。
此外,在春季时期,湿冷犹存,特别是南方,洗头后应该及时用风筒热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同气相求”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如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易出现“偏头风”之症。
专家简介:王学良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博士,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门诊中医(副主任医师)。以主要完成人的身份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和一项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主持完成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对中医经典理论尤其是《伤寒论》,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运用经方治疗感染、消化、神经系统等内科疾病。
医院咨询电话:400-66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