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平
以德报怨,厚德行医 (上)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过,面对治病救人几乎每个人都近乎要求完美——因为治病没有回头路,更没有后悔药。治病需要医护人员的全心全意,也需要病人及其家属的充分理解和紧密配合,不然就会矛盾多多甚至纠纷不断,对病人和各方都不利。有鉴如此,徐克成教授作为复大肿瘤医院和复大医院的总院长首先要求自己的医生护士要端正态度,严于责己,以“虽怨犹荣”的心态面对病人及其家属!而不是苛求病人和家属的深刻理解和宽宏的原谅。徐教授说:治疗早期癌症手术切除后往往就“万事大吉”,肿瘤消除了,病人高兴,家属感谢;而治疗晚期癌症就不同,由于许多治疗不能完全消除肿瘤,治疗的效果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复发率也较早期癌症多,因此常常“吃力不讨好”,遭到病人和家属怨言——这时就是考验我们医护人员的真心和耐心的时候了,只要我们是真心为病人就要无怨无悔的继续坚持细致地服务好病人。
徐教授有过这样的经历:4年前曾治疗一位23岁的晚期肝癌病人,他从另一个医院不愿意给他继续治疗后转来复大肿瘤医院的。当时病人肝脏肿大达到下腹部,腹水,下肢浮肿,伴有肺转移,尚未检查是否有骨和脑转移。家属一定要“最后搏一搏”要医生坚持治疗。考虑再三,接受病人住院并决定先给病人作支持治疗和进一步完善检查,希望能控制病情发展速度和减轻病人痛苦,至少医护人员不放弃的话能和病人家属一起给予病人一些精神安慰和鼓励。出乎意料的是,刚入院不久,因为病人营养状态已经很差外周血管状况不好需要给病人做深静脉置管,刚刚给病人作锁骨下静脉置管,尚未注射任何药物,病人突然意识不清,两侧瞳孔一大一小。这是一种脑疝的表现,其原因一是可能癌栓子脱落进入脑子里,引起脑栓塞,二是可能早已存在的脑转移灶破裂,而与锁骨下静脉插管本身并无直接关系。对这突然而来的病情变化,家属不能理解,指责这是一起“医疗事故”。医院组织的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持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对病人家属的指责,理性对待,不予辩解。医务人员寸步不离病人,从下午4时一直抢救到晚9时,病人终因病情过重而去世。护士接着为尸体进行认真擦洗料理,换上了家属提供的新衣服,看上去死者安详去往天国了。牛博士,一位副教授和科主任,当时坚持4个多小时组织实施抢救病人不放弃,直到护士料理好尸体后才坐下来跟病人家属细致的解释。家属目睹了整个抢救过程,态度转化了。徐克成院长说:第二天早晨一上班,家属一行5、6人来到我的办公室,一见我,病人的父母上前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我的儿子生病一年多,从来没有看见象你们这样认真负责的医务人员。你们尽责了,非常感谢。”病人的兄弟说:“昨天我们态度不好,向你们道歉。”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在一旁的牛博士流泪了,我说:“谢谢你们的理解。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做的。” ——多么伟大的理解呀!
什么是理解?理解就是感情的传递,心絮的交流。理解并非要靠激动的演说,冠冕堂皇的说教,主要靠你做了什么和做得怎样。“心动不如行动”,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只要伸一伸手,就可以牵出一份人世的温馨。而医务人员的每个行动都展示出他们心灵纯净美好的尺度,病人的理解往往植根于医务人员是否及时和是否优质地履行了他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