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医患一家亲
医患一家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两千多年前中国圣人孔子的这一理念不久前被世界宗教大会推举为世界各类宗教共同的理念。因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最普遍最实际的人权和人类应该遵从的最基本的道德;而且,它就像是我们每个人方便携带的一面镜子,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映照一下我们的心灵——是否“己所不欲而施于人”!
作为一名治疗癌症的医生徐克成教授说:就是要假如自己是癌症病人(很不幸徐教授确实患癌4年了,正因为如此因而更加珍惜自己和自己所救治的癌症病人的生存机会)我要怎么安排和计划自己的生活和治疗,因而不仅要救“生”,还要千方百计想办法不能因为治疗而增加病人痛苦——还要为病人“规划”好死亡。人命中注定要衰亡,这是生命规律。我们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命,可是我们永远不能让生命与死亡脱去关系。因为死亡横在路上,活着才显得弥足珍贵。我们要千方百计延长病人的生命,更要让他活得舒服,活得有价值,活得有尊严,要让尊严这一生命的火焰,照亮病人整个人生旅程。
徐克成教授强调:面对严重的癌症患者,医生要认真分析病情,权衡利弊,既不能放弃治疗,让病人感到绝望,又不能过多过度治疗,所有治疗均要无或很少副作用的。对于实在难以救治的晚期癌症病人一定要为其“规划”好死亡!徐教授的亲身经历:曾去香港会诊一富翁病人。一到VVIP病房就大吃一惊,80多岁的老人,据说几个月前尚能到处出差旅游,现在却气管切开,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心跳130次,全身大片出血,意识模糊。诊断患某种癌,半年前手术切除,几个月前发现骨转移。医生给他用了当今世界上最新“最好”也是最贵的几种药物。结果是癌症本身没有直接威胁他生命,而药物的副作用引起他发生肺功能衰竭和全身出血,造成生命垂危。这位老先生如果不是“有钱”,也许不会用那些药。这个例子也说明,贵药新药不一定是“好药”,关键是合适合理。
关于化疗,是目前癌症的常规治疗之一。在理论上,化疗药物主要进入生长旺盛不断分裂的细胞,因此主要破坏癌细胞,但实际上对正常细胞尤其骨髓、胃肠黏膜和免疫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专家们一直在研究专一地作用于癌细胞的药物,但迄今尚未发现。这需要从应用方法上进行改进。在同时应用预防化疗副反应的药物,例如粒细胞菌落刺激因子同时或提前应用,可预防白细胞减少,骨髓移植、干细胞技术均可预防或纠正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徐教授为了更好地为病人争取治疗效果而又减少不良反应,新近从日本引进一种肿瘤微血管化学阻滞疗法——就是将化疗药物配制成极微型颗粒,然后通过十分细的微导管,将其送入肿瘤微血管内。肿瘤内毛细血管壁有裂隙,以致极微药物大量从毛细血管透进入肿瘤内,将癌细胞杀灭。由于极微颗粒不能透过正常毛细血管,不会引起正常组织破坏;又由于药物主要集聚于肿瘤内,因此药物用量可大幅减少,一般只有常规化疗用量的1/10到 1/20,因此副反应极少,而疗效提高数倍,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和病情严重的癌症病人,值得应用。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徐克成教授心中装着癌症病人始终关注医学科学最前沿动态,及时引进或自主综合运用创新治疗癌症新技术,目前设计出了复大肿瘤医院特有的容冷冻、免疫和肿瘤微血管介入为一体的“三C”综合治疗方案——“己之所欲,惠及他人”恐怕这就是徐克成教授一直努力创新治疗癌症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