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为一种肾上腺起源的肿瘤,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癌症,其中32%新生儿患者伴发皮肤转移癌,其他年龄组3%伴发皮肤转移癌。在老年患者中类癌肿瘤偶尔转移到皮肤上支气管类癌为最常见的转移到皮肤上的原发性肿瘤,细胞癌常局部复发并转移到包括皮肤在内的远隔部位。甲状腺癌转移到皮肤上,男性为10%,女性少见。
神经内分泌肿瘤
(Neuroendocrine tumor,NET)
神经内分泌肿瘤被定义为高分化(well-differentiated)的神经内分泌新生物,肿瘤细胞形态类似正常肠内分泌细胞,肿瘤细胞排列具有类器官特点,如巢状、小梁状或脑回状等。表达常见的神经内分泌分化标志物(通常弥漫和高表达嗜铬粒蛋白A和突触素),根据不同发病部位可有相应激素表达(通常是高表达而不需要弥漫表达)。光镜下显示轻至中度的核异形性以及较低的核分裂数(<20/10HPF);根据组织学和增殖指数确定G1和G2。这一定义涵盖了在2000年WHO分型中的 “类癌(Carcinoid tumor)”。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它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单一的某一种肿瘤,而是一大类肿瘤的总称。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根据原发肿瘤部位的不同,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分为前肠(胸腺、食道、肺、胃、胰腺、十二指肠)、中肠(回肠、阑尾、盲肠、升结肠)和后肠(远端大肠和直肠),其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
神经内分泌肿瘤 - 早期症状
有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表现为过量分泌肿瘤相关物质引起的相应症状。
1、类癌综合征:突发性或持续性头面部、躯干部皮肤潮红,可因酒精、剧烈活动、精神压力或进食含3-对羟基苯胺的食物如巧克力、香蕉等诱发;轻度或中度的腹泻,腹泻并不一定和皮肤潮红同时存在,可能与肠蠕动增加有关,可伴有腹痛;类癌相关心脏疾病,如肺动脉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其它症状如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糙皮病等,偶见皮炎、痴呆和腹泻三联征。
2、胃泌素瘤常表现为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腹痛腹泻常见,呈间歇性腹泻,常为脂肪痢,也可有反复发作的消化性溃疡。
3、胰岛素瘤的临床症状与肿瘤细胞分泌过量的胰岛素相关,特征性表现是神经性低血糖症,常见于清晨或运动后,其它还有视物模糊,精神异常等表现。
4、胰高血糖素瘤常伴有过量的胰高血糖素分泌,典型表现是坏死性游走性红斑伴有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大约半数患者可有中度糖尿病表现,还可能有痛性红舌、口唇干裂、静脉血栓、肠梗阻及便秘等表现。
5、VIP瘤典型症状是Verner-Morrison综合征,即胰性霍乱综合征,表现为水样腹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无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就诊时往往已经出现肝转移。
神经内分泌肿瘤较罕见,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的比例不足1%,多发生于胃、肠、胰腺,在这类肿瘤中最常见的是类癌,其发生率大约为2.5/100000,占全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50%,根据起源的部位不同,可将类癌分为前肠(肺、支气管及直到空肠的上部胃肠道)、中肠(回肠和阑尾)和后肠(直肠),此类肿瘤可发生于整个神经内分泌系统,但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胰腺。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 临床表现
1、临床上短期(6~12个月)出现迅速增长的肿瘤结节分布在原发肿瘤手术区域附近或相应淋巴引流区域的皮肤,且其组织病理形态与原发肿瘤有相似性特别是具有多发性或多灶性瘤灶特征时,更应考虑为皮肤转移性癌肿。
2、皮肤或皮下脂肪血管或淋巴管内找到瘤栓癌肿分布构型呈底宽上窄梯形式,一般不与表皮相连,瘤细胞周围极少有炎性细胞浸润,无汗腺导管角质护膜分化等,常属转移性皮肤肿瘤的特征。
3、借助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区别。例如,原发于汗腺来源肿瘤GCDFP-15阳性,而前列腺及甲状腺转移到皮肤的肿瘤分别为PSA及TG阳性此外,在脐腹的转移性皮肤结节必须除外子宫内膜异位或种植性结节还应与卵黄囊或脐尿管胚胎残留作区别。
4、神经母细胞瘤皮肤转移癌为散在坚实性,蓝色皮下结节无触痛,可以移动局部刮搓后变白并持续30~60min。类癌肿瘤表现为单个或多发性真皮或皮下结节,可有疼痛。来自Merkel细胞癌的皮肤转移癌通常为坚实性淡红色非溃疡性结节,直径0.4~0.8cm。甲状腺癌皮肤转移癌为肉色或紫红色皮肤结节常累及头部和腹部。
神经内分泌肿瘤 - 主要特征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母细胞瘤皮肤转移癌表现为成簇具有许多核分裂象的小嗜碱性细胞,形成玫瑰花结状位于纤细原纤维性嗜酸性基质中类癌皮肤转移癌位于真皮及皮下脂肪层,由具有圆形核和透明或嗜酸性胞浆,大小和形状一样的细胞排列成岛屿状、巢状和索状构成。
Merkel细胞皮肤转移癌由具有小疱状核小量胞浆和许多核分裂象的圆形嗜碱性细胞,成簇排列或形成吻合索或片状肿瘤细胞大小和形状一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皮肤转移癌由导管乳头结构所构成偶有沙瘤体和暗的嗜酸性胶样物质。
滤泡性甲状腺癌皮肤转移癌呈小梁和滤泡状,伴有腔内胶样物质。甲状腺髓癌皮肤转移癌由片状多角形或丰满的梭状细胞位于纤维血管性基质中构成,基质中常含有淋巴细胞和淀粉样物质。
Merkel细胞癌具有神经内分泌和上皮分化二者的特点,它们有独特的核旁和核附近的球状染色型类似细胞质包涵体和核周围小圆点,用低分子重角蛋白抗体如AE-1,CAM-5.2和神经细丝染色可以看到。Merkel细胞癌上皮膜抗原,嗜铬粒蛋白,神经细丝和NSE染色也呈阳性,但S-100蛋白,癌胚抗原和白细胞共同抗原染色为阴性肺转移性小细胞癌用低分子重细胞角蛋白染色呈弥漫性核周点样外观,用抗神经细丝抗体染色则呈程度不一点状外观。
虽然Merkel癌用CEA染色呈阴性反应,但约50%的转移性小细胞癌CEA染色为阳性反应乳头状和滤泡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球蛋白免疫染色阳性,髓性甲状腺癌、降钙素染色阳性。
神经内分泌肿瘤 - 检查
可通过测定嗜铬黏多肽A及胰多肽有助于诊断以及肿瘤治疗效果监测。
神经内分泌肿瘤 - 诊 断
神经内分泌癌分为类癌(高分化)、不典型类癌(中分化)及小细胞癌(低分化)。
首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定性诊断(检测特异性的异常分泌激素水平)和定位诊断(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各种生化指标检测中,尿5-羟吲哚乙酸(5-HIAA)对类癌诊断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90%。尿5-HIAA水平升高与肿瘤大小和类癌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类癌综合征的严重程度无关,与腹泻的发生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在进行24小时尿5-HIAA测定时,应注意将尿液置于冰箱或凉爽的地方,以免产生误差。
铬粒素A(CgA)水平是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特异性指标,临床最为常用。在正常人或非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CgA也有轻度升高,但水平较低。血清CgA的敏感性与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及大小有关。且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对于可疑NET但激素水平轻度升高的患者,建议行促胰液素刺激试验,其敏感性为80%,而钙刺激试验的敏感性仅为40%。
影像学检查是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还可同时监测对治疗的反应。目前,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检查(US)、内镜超声(EUS)等检查尚未被进一步评价。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的敏感性可根据肿瘤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其对于垂体瘤、胃肠胰腺神经性内分泌肿瘤,敏感性超过75%,但对胰岛素瘤仅为中度敏感(40%~75%)。
NET确诊需要组织活检及病理学检测,主要检测NET的特异性标志物,同时Ki67(一种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检测有助于对增殖程度和病变分期的判定。
胰腺肿瘤治疗前CT片,显示胰腺体部大肿瘤
正在给患者的胰腺肿瘤作冷冻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 - 治 疗
可分为生物治疗、化疗和手术切除。生物治疗主要为α干扰素和生长抑素类似物,在分泌相关激素的有功能的NET中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在无功能NET治疗中的应用还处于探讨阶段。目前最新的一种酪氨酸激酶血管生成抑制剂(mTOR抑制剂)已在国外上市,应用于NET的治疗。
化疗的主要适应证为不能手术的中低增殖度的恶性胰腺内分泌肿瘤,且生物治疗失败。化疗方案目前有以下几种:链脲霉素+多柔比星± 5氟尿嘧啶、顺铂+依托泊苷、达卡巴嗪,其他还有替莫唑胺、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等。链脲霉素+多柔比星 ± 5氟尿嘧啶方案最主要的并发症是急性心梗,据报告可达40%。顺铂+依托泊苷主要用于分化较差的NET,但副作用较多,主要见于肝、肾、消化系统和外周神经,每周应监测外周血。达卡巴嗪主要应用于生物治疗和链脲霉素治疗失败的恶性NET,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卡培他滨和替莫唑胺联合应用治疗胰腺恶性NET常可收到较好疗效,副作用也较小。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肽类受体核素放射治疗(PRRT)首先要通过国家的许可,治疗前要明确肿瘤具有生长抑素受体。其禁忌证包括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肌酐清除率小于40 ml/min、血红蛋白小于8 g/dl,白细胞小于2×109/L、血小板小于75×109/L。由于目前尚无PRRT治疗指南,不同地区和临床机构采用的剂量也有所不同。
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原发肿瘤灶的位置、肿瘤分期和增殖指数,一般来说,原发胰腺肿瘤、Ⅳ期肿瘤和Ki67阳性提示治疗效果欠佳。建议每隔3~6个月,对治疗反应进行评价,主要检测铬粒素A和特异性激素指标的水平,每6个月行一次CT或MRI检查。
安慰剂对照双盲随机前瞻性研究提示,对于肠NET以及有功能或无功能的转移瘤,长效生长抑素制剂能明显延长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对回肠和结肠分泌5-羟色胺NET患者2年和5年随访中,通过检测外周血神经激肽A(NKA)和铬粒素水平可监测肿瘤复发,其中NKA较铬粒素更为敏感,NKA水平升高提示预后较差,给予干扰素α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可进行手术切除。
预后:经血道或淋巴管转移的多发性皮肤转移癌,提示病程已晚期,生存期3~12个月。
复大特色微创治疗
如氩氦刀冷冻治疗、微血管介入治疗的局部治疗与综合免疫疗法的全身治疗相结合,在身体不受创的情况下治疗或抑制肿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