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治疗癌症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微创冷冻技术已成为肿瘤现代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妇科、泌尿科、神经科、肺内科、心血管科以及肿瘤科等多项外科医学领域。冷冻的护理也随着逐步发展和不断地完善。
冷冻微创手术、麻醉及疾病本省的刺激可通过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从而消弱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对手术的耐受力,直接影响冷冻术预后,故手术期护理极为重要。围手术期护理旨在加强术前至术后整个诊冶期间病人的身心护理,通过全面评估,充分作好术前准备,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机体功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病人康复。结合临床讲述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准备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
一、冷冻治疗前的护理
完善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根据疾病种类、时限性及性质,手术的类型大致分为二类:即限期手术和择期手术。手术前护理的重点是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做好必需的术前准备,纠正病人存在及潜在的生理、心理问题,加强健康指导,提高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使手术的危险性减至最低限度。
(一)护理评估
1. 健康史和相关因素
了解病人一般情况、既往健康状况,尤其注意与现疾病相关的病史和药物应用情况及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遗传病史和女性病人生育史等。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等,初步判断其手术耐受性。
l 年龄:婴幼儿对手术的耐受力较差、危险大,手术时容易并发误吸、呼吸道不畅、药物及液体过量等。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代谢调节和组织愈合能力差,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等,易发生代谢紊乱、休克和切口或穿刺点愈合不良;男性老年病人常因前列腺肥大而易致术后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等。
l 药物治疗史:了解有无服用与手术有关的药物。
2. 身体状况
通过仔细询问病人主诉和全面体格检查,评估生命体征和主要体征;了解主要各主要内脏器官功能情况,有无心、肺、肝及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有无营养不良、肥胖,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等高危因素,评估手术的安全性。
l 各系统状况和高危因素的评估。
l 辅助检查:了解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尿、粪三大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结果,了解X线、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内镜检查报告和其他特殊检查的结果,以助判断病情、预后及完善术前检查。
l 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 耐受良好
病人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内脏器官功能损害,肿瘤疾病对全身影响较小,手术的安全性较大,术前一般性准备。
- 耐受不良
病人全身情况不良,重要内脏器官功能损害较严重,肿瘤影响程度广泛,冷冻术损害大,手术的安全性小,术前必须充分准备,手术危险性很大者,应尽量选用冷冻术范围小的术式或分二期手术。
3. 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冷冻术对于病人而言既能解除病痛,又是创伤的经历,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冷冻治疗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对其治疗方法不了解,心理负担大,既抱有希望、又有紧张恐惧的心理。护士应善于疏导其不良心态,积极主动地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冷冻的原理、治疗方法、过程及目的,也可以由治疗效果好的病人向病人介绍、说明治疗过程中无痛苦、创伤小、恢复快。争取病人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消除治疗的畏惧心理。评估肿瘤病人的常见心理反应,识别并判断其所处的心理形态,有利于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
(二)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l 焦虑和恐惧 与罹患肿瘤、接受麻醉和手术、担心预后及住院费用高等有关。
l 知识缺乏:缺乏与手术、麻醉相关的知识及术前准备知识。
l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患肿瘤后摄入不足、机体分解代谢增强等有关。
l 体液不足 与肿瘤所致体液丢失、液体量摄入不足或体液在体内分布转移等有关。
l 睡眠形态紊乱 与肿瘤导致的不适、环境改变和担忧等有关。
l 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抵抗力低下、营养不良、糖尿病或肥胖等有关。
(三)护理目标
l 病人情绪平稳、心理状态稳定,能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l 病人对肿瘤治疗的认识提高,能说出与所患肿瘤相关的因素、知识和相关治疗的配合要点。
l 病人营养状态得以维持,无明显体重下降,营养素摄入充分。
l 病人体液得以维持平衡、无水、电解质失衡或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各主要器官灌注良好,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机体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l 病人每晚能安静入睡,保证每天有8小时左右睡眼时间。
l 病人未发生感染或感染有效控制。
(四)护理措施
1. 有效缓解焦虑
针对产生焦虑、恐惧及情绪不稳等心理反应的原因,予以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异常的心理变化。
l 入院宣教:热情主动的入院接待可使病人尽快适应病人角色。和蔼亲切的态度、周到礼貌的语言可使病人感受到关心和尊重,产生信任,有利于其充分表达情感,减轻负性情绪的影响,从而正视现实,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具体内容包括:
- 介绍病区环境及管床医师和护士。
- 介绍病人结识同类手术康复者,使病人通过后者的现身说法体会成功的经验。
- 以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任。
- 与病人沟通,了解引起焦虑、恐惧的原因,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 帮助其安排好住院后生活及适当的休息,娱乐,分散注意力,减轻害怕和孤独感。
- 指导病人运用合适的放松方法,如深呼吸、散步、听音乐及放松疗法等。
l 术前宣教:根据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宗教等特点,结合其病情,利用图片资料,宣传手册、录音、录像或小讲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术前宣教,不仅有利于纠正病人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识,提高其健康意识,而且能使病人对自身将经历的一系列治疗过程有所了解,减少恐慌,主动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提高参与护理活动的自觉性。术前宣教可与麻醉师及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术前访视病人相结合,内容包括:
- 介绍手术室环境、主要仪器及用途。
- 讲解麻醉方式、麻醉后可能发生的反应及注意事项。
- 解释术前处理的程序、意义,冷冻术治疗的目的和主要过程、可能的不适等。
- 介绍术后可能留置的各类引流管及目的和意义。
- 介绍术前和术后的常规护理。
2. 提供与手术、麻醉及病人配合所需的相关知识和准备。
l 对拟接受大、中手术者,术前应作好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备好一定数量的全血、血细胞或血浆。术前准备期间应同时加强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并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
l 呼吸系统的准备:对有吸烟习惯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影响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术前练习并掌握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和排痰等方法,使痰顺利排出。指导胸部手术者进行腹式呼吸的训练,腹部手术者进行胸式呼吸的训练。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适当患者的活动,鼓励患者卧床休息,注意冷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已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者,给予有效的治疗。
l 心血管系统的准备:心血管疾病可直接影响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故对伴有心血管疾病者应经内科治疗控制原发病,加强对心脏功能的监护。血压在160/100mmHg以下者不必作特殊准备;血压过高的病人术前应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使血压平稳在一定水平,但并不要求降至正常后才做手术。心力衰竭病人应在病情控制3~4周后再考虑冷冻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后6个月内不宜施行择期手术,6个月以上无心绞痛发作者可在严格监护下手术。
l 消化系统的准备:成人术前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开始禁饮水,以防麻醉或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胃肠道手术病人术前1~2天进食少渣食物;非肠道手术病人术前一般不限制饮食种类。一般性手术的病人,督促其术前晚排便,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用0.1%~0.2%肥皂水灌肠等促使残留粪便的排出,以防麻醉后肛门括约肌松驰,粪便排出,增加污染的机会。
l 改善和维持肝、肾功能:冷冻术创伤和麻醉都将加重肝、肾的负荷。术前做好各项肝、肾功能检查,了解肝、肾功能损害程度,损害程度愈重,手术耐受力愈差。患有活动性肝炎的病人或肝功能严重受损并表现为营养不良、腹水或黄疸的病人,除急症外一般不宜手术。因此,对此类病人需对症处理,减少肝、肾负荷,最大程度地改善肝、肾功能,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l 纠正异常的出、凝血功能:术前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必要时检测有关凝血因子。应特别注意患有严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友病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人的出凝血功能,可根据实际情况输给新鲜血或浓缩血小板,同时,可根据医嘱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K或卡巴克洛(安络血)等药物,以改善病人的出凝血功能。
l 饮食和休息:术前准备期间根据病人的冷冻术种类、方式、部位和范围,加强饮食指导,鼓励其多摄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和易消化的食物,禁止刺激性及坚硬食物。督促病人活动与休息相结合,减少明显的体力消耗。
l 术前适应性训练:多数病人不习惯于床上排尿和排便,术前指导练习在床上使用便盆。男性病人学会床上使用尿壶。教会病人自行调整卧位和床上翻身的方法,以适应术后体位的变化。对有的手术病人还应指导其练习术中体位,如甲状腺手术者,术前给予肩部垫枕、头后仰的体位训练,以适应术中颈过伸的姿势。
l 皮肤准备:是预防穿刺点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前一日督促病人剪短指甲、理发、沐浴及更衣,必要时协助其完成。重点做好手术区皮肤准备,剃除或剪去毛发、清除皮肤的污垢及更衣,腹部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时尤应注意脐部的清洁,可用汽油等清洁脐部污垢。备皮时注意遮挡和保暖,动作轻巧,防止损伤表皮和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备皮时间以术前2小时为宜,皮肤准备的时间若超过24小时,应重新准备。
l 术日晨的护理
- 进入手术室的准备和护理:
- ①物品准备 消毒(刀和刀架);检查氩气和氦气压力是否正常;各种管道连接是否紧密;了解氩氦刀,B超和心电监护仪功能是否正常
- ②若发现病人有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或女性病人月经来潮等情况,应延迟手术日期。
- ③进入手术室前,指导病人排尽尿液;估计手术时间将持续4小时以上及接受下腹部或盆腔内手术者应予以留置导尿管并妥善固定。
- ④胃肠道及上腹部手术者应放置胃管。
- ⑤嘱病人拭去指甲油、口红等化妆品;取下活动的义齿、发夹、眼镜、手表、首饰和其他贵重物品。
- ⑥按医嘱给予术前药物,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镇静剂。
- ⑦备好手术需要的病历、X线检查及药品等,将随同病人带入手术室。
- ⑧与手术室接诊人员仔细核对病人、手术部位及名称等,做好交接。
- 准备麻醉床:根据手术类型准备麻醉床、备好床旁用物,如胃肠减压装置、输液架、吸氧装置及心电监护仪等,以便接收手术后回病室的病人。
3. 改善或纠正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病人耐受失血和休克的能力、创伤修复和切口愈合的能力及防御能力均下降,易并发感染等并发症,术前应尽可能予以纠正。血浆清蛋白值在30~35g/L的病人应尽可能通过饮食补充能量和蛋白质,若低于30g/L,则可在短期内通过输入血浆或人体清蛋白制剂等纠正低蛋白血症。对不能进食摄入不足的营养不良病人,可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4. 维持体液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对因大量呕吐或失血,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或休克者应予及时纠正。可根据病情,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合理输液和补充电解质。
5. 促进病人睡眠
l 解除病人的不适:对因肿瘤导致的不适和疼痛,应及时予以对症处理,包括:①指导其采取合适的体位;②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③通过音乐、交谈和中医针灸等减轻病人的不适感;④给予心理护理,解除病人的担忧。
l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促进病人的休息和睡眠。
l 对睡眠形态明显紊乱者给予镇静药物。
6. 冷冻术中配合
l 患者入室后,调整室温不低于25度。检查冷冻系统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l 给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末梢循环情况。
l 在CT引导下监测靶组织形成冰球的大小,以避免损伤周围其他组织。
l 冷冻过程中予50℃温生理盐水持续湿化穿刺点皮肤,以保护周围皮肤避免冻伤。
l 冷冻结速时,迅速备好止血绩、纱布和腹带等,配合医师在拔刀的同时,给予止血、包扎、固定处理,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局部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7.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l 合理应用抗菌药:处理已存在的感染灶,避免与其他感染者接触。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一般适用于:
- 涉及感染病灶或切口接近感染区域的手术。
- 肠道手术。
- 预计操作时间长、创面大的手术。
- 开放创伤,创面已污染,清创时间长或清创不彻底者。
- 涉及大血管的手术。
控制血糖:糖尿病或高血糖病人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术前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及其相关的并发症(如心血管和肾病变)。可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使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或轻度升高状态,尿糖为+~++。若病人系应用鱼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物,术前均应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每4~6小时1次,使血糖和尿糖控制在上述水平。
l 改善肺功能:由于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系统,居第二位,故对伴有肺功能障碍的病人术前即应注意改善肺功能。伴有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的病人,若为择期手术应推迟,待感染控制后再施行手术;对有肺病史或拟行肺叶冷冻切除术、食管或纵隔手术的病人,术前应作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评估肺功能;对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解痉、祛痰、控制感染及体位引流等措施改善呼吸功能。
l 冷颤 如面色苍白、寒战、肢体温度低,脉搏细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主要原因是肿瘤靠近大血管或冷冻范围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冷休克,原因是手术结速时冰球在体内没有完全熔化。对于靠近大血管的肿瘤,如中心型肺癌、胰腺癌、肝门区肿瘤,术中、术后可采用以下方法,以减少冷休克的发生率
- 术中保暖、应用电热毯、热湿循环风装置,室温不低于25度;
- 发现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 术后护士详细了解术中情况,全面监护患者血氧饱和度。定期监测检查心肌酶变化,补充营养液,如能量合剂或6-磷酸果糖,严格记录出入量,保持液体进出总量平衡。
l 肿瘤溶解综合症 由于冷冻使肿瘤细胞坏死崩解,大量蛋白代谢产物释放到血液中引起大量尿酸,而尿酸在肾盂内弥漫性沉淀,可引起肾内梗阻,引起肿瘤溶解综合症。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及高磷酸血症甚至并发急性肾衰,尤其是冷冻范围大,或术前肾功能基础差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1-3d内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及尿色,定时监测尿比重,每天复查肝肾功能、尿常规、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及时了解肾功能状态,并预防给予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以碱化尿液。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利于尿酸沉淀物排出,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五)护理评价
l 病人的情绪、心理状态是否平稳,能否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和护理。
l 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有无提高,能否说出所患疾病的相关因素、主要表现和预防知识。
l 病人的营养状态和体重维持情况,术前的营养不良是否得以纠正。
l 病人的体液平衡是否得以维持,有无水、电解质失衡、酸碱紊乱的表现,各主要器官功能状态,机体是否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l 病人休息睡眠情况如何,是否达到充足的睡眠时间。
l 病人有无获得预防感染的措施,效果如何,有无发生术前感染。
(六)健康教育
l 告知病人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理解冷冻术的必要性。
l 告知麻醉、冷冻术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术前准备的具体内容。
l 术前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和适当活动,提高抗感染能力。
l 戒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l 指导病人做术前各种训练,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床上活动、床上使用便盆等。
--------------------------------------------------------------------
二、冷冻治疗后的护理
病人从冷冻术完毕回到病室直至康复出院阶段的护理,称为冷冻术后护理。手术创伤导致病人防御能力下降,术后禁食、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等加重了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创伤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护理的重点是根据病人的手术情况和病情变化等,确定护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地实施护理措施,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防治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
(一)护理评估
1. 手术类型和麻醉方式
了解手术和麻醉情况,手术过程及术中出血、输血和补液情况,判断手术创伤大小及对机体的影响。
2. 身体状况
l 生命体征:评估病人回到病室时的神志、血压、脉搏、呼吸、血压。
l 穿刺点状况:了解切口部位及敷料包扎情况。
l 引流管/引流物:了解所置引流管的种类、数目、引流部位和引流液性状,尤其注意胃管引流液的量和性状、导尿管引流尿液的量和色泽。
l 疼痛等不适:了解感知觉恢复情况和四肢活动度、皮肤的温度和色泽。
l 肢体功能:了解感知觉恢复情况和四肢活动度,皮肤的温度和色泽。
l 辅助检查:了解术后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尤其注意血清电解质水平的变化。
3. 并发症 :
术后出血:与肝脏血管丰富或肿瘤生长接近肝包膜或穿刺损伤。感染、穿刺点裂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
4. 心理和社会支持情况 随着手术后原发疾病和病痛的解除、麻醉及手术的度过,病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暂时的解脱,但又显得非常疲乏和软弱,故需询问术后病人和家属对手术的认识和看法,了解病人术后的心理感受,有无紧张、焦虑不安、恐惧、悲观、猜疑或敏感等心理反应。进一步评估有无引起术后心理变化的原因:
1)术后出现的各种不适穿刺点疼痛、尿潴留或呃逆等;
2)留置各种导管所致的不适;
3)术后身体恢复缓慢及发生并发症;
4)担心不良的病理检查结果、预后差或危及生命;
5)担忧住院费用和继续治疗。
5. 判断预后 了解术后病人的冶疗原则和冶疗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估其机体修复情况,包括穿刺点愈合、肠功能恢复,精神和体力恢复程度,休息和睡眠状况、食欲及饮食种类等。根据手术情况、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和病人术后康复情况,判断其预后。
(二)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 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术后卧床、活动量少、疼痛、呼吸运动受限和使用镇静剂等有关。
2.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手术创伤、术后禁食和摄入不足有关。
3. 舒适的改变 疼痛、腹胀、尿潴留等,与手术后卧床、留置各类导管和创伤性反应有关。
4.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术后禁食、创伤后机体代谢率影响和分解代谢旺盛有关。
5. 活动无耐力 与手术创伤所致乏力、倦怠有关。
6.知识缺乏 缺乏术后康复、锻炼和保健知识。
7. 焦虑与恐惧 与术后不适、预后差及住院费用等有关。
8. 潜在并发症 术后出血、感染、穿刺点裂开、肺炎、肺不张、泌尿系统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三)护理目标
1. 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呼吸功能改善。
2. 病人体液平衡得以维持,未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循环系统功能稳定。
3. 术后不适程度减轻,得到较好休息。
4. 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得以维持或改善。
5. 病人活动耐力增加,逐步增加活动量。
6. 病人能复述有关术后康复知识。
7. 病人情绪稳定,能主动配合术后治疗和护理。
8. 病人术后并发症得以预防或及时发现治疗,术后恢复顺利。
(四)护理措施
1. 维持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的稳定,保证病人安全。
l 迎接和安置回室的病人:与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做好床边交接。搬动病人时动作轻稳,注意保护头部及各引流管和输液管道。正确连接各引流装置,调节负压,检查静脉输液是否通畅。注意保暖,但避免贴身放置热水袋取暖,以免烫伤。遵医嘱给予吸氧。
l 安置病人合适的体位:根据麻醉方式、术式安置病人的卧位。
- 全身麻醉:尚未清醒的病人应平卧,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误吸入气管;全身麻醉清醒后根据需要调整卧位。
- 蛛网膜下隙麻醉:病人应去枕平卧12小时,防止脑脊液外渗致头痛。
- 硬脊膜外腔麻醉:病人一般取平卧位6小时,随后可根据手术部位安置成需要的卧位。
- 休克:病人取下肢抬高15°~20°,头部和躯干抬高20°~30°的体位。
- 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
- 颈、胸手术:术后病人多采用高半坐位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
- 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坐位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
- 脊柱或臀部手术后病人可取俯卧或仰卧位。
l 病情观察和记录
- 观察生命体征:中、小型手术的病人,手术当日每小时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监测6~8小时或至生命体征平稳。大手术或可能发生出血者,必须密切观察,每15~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至病情稳定后改为1~2小时测1次,并做好观察和记录。可使用床边心电监测仪连续监测。
- 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必要时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 加强巡视和观察:注意呼吸的频率和深度,有无呼吸道梗阻,有无穿刺点、胸腹腔及胃肠道出血和休克的早期表现,若病人出现脉搏变快、弱、脉压变小,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每小时尿量小于50ml,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同处理。
- 静脉补液和药物冶疗:由于手术野的不显性液体丢失、手术创伤以及术后禁食等原因,术后多需予以病人静脉液直至恢复饮食。根据手术大小、病人器官功能状态、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调整输液成分、量和输注速度,以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必要时根据医嘱输全血或血浆等,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2. 处理术后不适,增进病人舒适l 疼痛: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往往因疼痛而感觉不舒适。疼痛在术后24小时人最剧烈,2~3日后逐渐减轻。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 评估和了解疼痛的程度:①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将疼痛分成无痛、轻微疼痛、中等度疼痛和剧烈疼痛,每级1分。②数字疼痛评分法:用0~10这11个点的数字描述疼痛强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无法忍受的最剧烈疼痛。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采用1条10cm长的直线或标尺,两端分别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再量出起点至记点的距离(以cm表示),加以评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 提供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的措施:
- ①手术后,可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静、止痛类药物,必要时肌内注射哌替啶等,可有效控制疼痛。
- ②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进行止痛。病人自控镇痛PCA是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师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给药途径以经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多或合用非甾类抗炎药等。
- ③将病人安置于舒适体位,有利于减轻疼痛,指导病人在咳嗽、翻身时用手按扶穿刺点部位,减少对穿刺点的张力性刺激。
- ④鼓励病人表达疼痛的感受,并提供简单的解释。
- ⑤指导病人用非药物的方法减轻疼痛,如按摩、放松或听音乐等。
- ⑥配合心理疏导,分散病人注意力,减轻对疼痛的敏感性。
l 发热与感染:是冷冻术后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经皮靶向冷冻术后肿瘤细胞缺血坏死,细胞崩解后释放热源,引起全身性反应。发热反应与冷冻范围大小有关,肿瘤冷冻范围小者,术后一般无反应,恢复快:冷冻范围大者,组织细胞坏死吸收,周边组织水肿渗出,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发热,发热可发生在手术当日或次日,病人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0.5~1℃,一般不超过38℃,称之为外科手术热,于术后3-5d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术后24小时内的体温过高(>39℃),常为代谢性或内分泌异常、低血压、肺不张和输血反应等,术后3~6日的发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再度发热,则要警惕继发感染的可能。对于发热病人,除了应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对症处理外,更应结合病史进行如血、尿常规、X线胸片、B超、创口分泌液涂片和培养等检查,以寻找原因并作针对性治疗和护理。
l 恶心、呕吐:术后早期的恶心、呕吐常常是麻醉反应所致,待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自然停止。病人呕吐时,将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呕吐物。若腹部手术后反复呕吐,有可能是急性胃扩张或肠梗阻。若持续性呕吐,应查明原因,进行相应处理。部分病人需给予镇静、止吐药物以减轻症状。
l 腹胀:术后早期腹胀常是由于胃肠道蠕动受抑制,肠腔内积气无法排出所致。随着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症状可缓解。若手术后数日仍无肛门排气、腹胀明显或伴有肠梗阻症状,应作进一步检查和处理。除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或高渗溶液低压灌肠等综合措施等,更要注意是否存在腹膜炎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肠麻痹,或肠粘连等原因所致机械性肠梗阻,经非手术冶疗不能改善者,需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l 呃逆:术后呃逆可能是神经中枢或隔肌直接受刺激引起。术后早期发生者,可压迫眶上缘,抽吸胃内积气、积液、给予镇静或解痉药物等措施。上腹部术后病人若出现顽固性呃逆,要警惕隔下积液或感染的可能,作超声检查可明确病因。
l 尿潴留:术后尿潴留较常见,尤其是老年病人。原因有全身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疼痛引起后尿道括约肌的反射性痉挛以及病人不习惯于床上使用便器等。对术后6~8小时尚未排尿或虽排尿但尿量少、次数频繁者,应在耻骨上区叩诊检查,发现明显浊音区、明确有尿潴留时,先稳定病人情绪,采用下腹部热敷、轻柔按摩膀胱区及听流水声等多种方法诱导排尿,若无禁忌,可协助病人坐位或立起排尿。亦可根据医嘱用药解除切口疼痛或用卡巴胆碱等促使膀胱壁肌肉收缩,以使病人自行排尿。上述措施无效时则应考虑在严格无菌技术下导尿,一次放尿不超过1000ml。尿潴留时间过长,导尿时尿液量超过500ml者,应留置导尿管1~2天。
l 出血 从理论上说,冷冻治疗可引起大出血,主要原因有:穿刺时误伤大血管;冻融治疗使部分血管管壁损伤;穿刺通道填塞不彻底;患者术前凝血机制差;术后患者肿瘤破裂导致出血等。因此护士术前要掌握患者的凝血机制;注意观察术区敷料的渗出量和性质及手术区域皮肤色泽、局部的张力;各种引流管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如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报告。
3. 加强穿刺点和引流的护理,促进愈合
l 管道护理和保持引流通畅:根据不同的需要,术中可能在穿刺点、体腔和空腔内脏器官内放置各种类型的引流物。对留置多根引流管道者,应区分各引流管的引流部位和作用,作好标记并妥善固定。经常检查管道有无堵塞或扭曲,保持引流通畅。换药时,协助医生在暴露在体外的管道稳妥固定,以防滑入体腔或脱出。每天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变化,根据引流量和病情决定拔除时间。熟悉不同引流管的拔管指征,便于进行宣教。一般穿刺点胶片引流在术后1~2日拔除,烟卷引流大都在术后4~7日拔除。作为预防性引流渗血用的腹腔引流物若引流液甚少,可于术后1~2日拔除;如作为预防性引流渗漏用,则需保留至所预防的并发症可能发生的时间后再拔除,一般为术后5 ~7天。胃肠减压管在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拔除,其他引流管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l 观察手术穿刺点:了解手穿刺点愈合过程的相关知识,便于做好穿刺点观察和记录。定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和渗液,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观察穿刺点愈合情况,以及时发现穿刺点感染、穿刺点裂开等异常。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并注意观察术后穿刺点包扎是否限制了胸、腹部呼吸运动或肢端血液循环。对烦躁、昏迷病人及不合作患儿,可适当使用约束带,防止敷料脱落。
4. 提供相关知识和护理,促进术后康复
l 营养和饮食护理:术后饮食的恢复视手术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需禁食1~3天,待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少量流质,逐步递增至全量流质,至第5~6天进食半流质,第7~9天可过渡到软食,术后10~12天开始普食。非腹部手术后,局部麻醉和无任何不适者术后即可按需进食;蛛网膜下隙麻醉和硬脊膜外腔麻醉者术后6小时可根据需要适当进食;全身麻醉者应待完全清醒、无恶心呕吐后方可进食,先给予流质饮食,以后视情况改为半流或普食。在保证一定能量的基础上,可选择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刺激消化液分泌和肠蠕动。当病人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时,应由静脉供给充足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素,必要时早期提供肠内和肠处营养支持,以免严重的负氮平衡影响机体修复。禁食期间,协助病人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
l 休息和活动: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对病人的干扰,保证其安静休息。原则上,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早期床上活动,争取在短期内起床活动,除非有冶治疗方面的禁忌。早期活动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肠功能恢复和减少尿潴留的发生。指导病人床上活动,做深呼吸运动、四肢活动、自行翻身和坐起、足趾和距小腿关节的伸屈运动等。对痰多者帮助叩击背部、指导其做有效咳嗽,以利痰液排出。术后第1天鼓励病人每小时至少深呼吸10次,以促进肺扩张和换气;此后,鼓励病人每2小时做数次深呼吸。向病人解释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督促其根据耐受程度逐步增加活动量。大部分病人术后24~48小时内可试行下床活动。腹腔镜手术病人的创伤较小,术后可尽早下床活动。活动时固定好各种导管,并给予协助。
5. 心理护理,缓解焦虑和恐惧
l 鼓励病人表达并稳定其情绪:加强对术后病人的巡视,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引导病人说出自身感受,帮助其分析引起焦虑等心理反应的原因,明确病人所处的状态,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安慰。
l 提供缓解术后不适的措施:提供适时的帮助、解除病人的病痛和不适往往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经常询问病人,重视其主诉,及时采取措施解除切口疼痛、尿潴留等不适,并通过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缓解防黑导管引起的不舒适。
l 指导病人进行术后康复活动:关心病人术后的康复过程,指导病人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加强饮食指导,教会病人自理,起到稳定病人情绪的作用。
l 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的预后,告知有关继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6. 识别术后并发症,作好预防和护理
l 术后出血:术后出血的可能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完善或创面渗血、原先痉挛的小动脉断端舒张、结扎线脱落或凝血机制障碍等。术后需注意识别术后出血的临床表现。若覆盖切口的敷料被血液渗湿、疑有穿刺点出血时,应打开敷料检查穿刺点明确出血情况和原因。了解各引流管内引流液的性状、量和色泽有助于判断体腔内出血。未放置引流管者,可通过密切的临床观察,评估有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如烦躁、脉率持续增快、脉压减少和尿量少等。处理:少量出血时,一般经更换切口敷料、加压包扎或全身使用止血剂即可止血:出血量大时,应加快输液,同时可输血或血浆,扩充血容量,并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术前准备。
l 术后感染:以细菌感染最常见,常见感染部位有切口、肺部、胸腹腔和泌尿系统。
- 肺炎和肺不张等呼吸系统感染 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包括老年、胸、腹部大手术、长期吸烟、已存在急、慢性呼吸道感染、术后呼吸运动受限、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及排出不畅等。
- 泌尿系统感染 诱发感染的最基本原因是尿潴留,感染常起自膀胱炎,上行感染可引起肾盂肾炎。长期留置导尿管或反复多次导尿亦可引起尿路感染。
- 切口感染 引起切口感染的可能原因有创口内留有无效腔、血肿、异物或局部组织血供不良,合并有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或肥胖等。
l 穿刺点裂开:可能原因有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低下、穿刺点张力大、缝合不当、穿刺点感染及腹内压突然增高,如剧烈咳嗽、呕吐或严重腹胀等。
l 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深静脉。可能原因有术后卧床过久、活动少而引起下肢血流缓慢;血细胞凝集性增高,处于高凝状态;因手术、外伤、反复穿刺置管或输注高渗性液体、刺激性药物等致血管壁和血管内膜损伤。
(五)护理评价
l 病人术后病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l 病人体液平衡是否维持,有无发生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的紊乱。
l 病人术后不适有无减轻、能否得到较好休息。
l 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有无改善。
l 病人术后活动情况如何,活动耐力有无增加。
l 病人能否复核有关术后康复知识,能否配合冶疗和护理。
l 病人情绪是否稳定,能否配合术后冶疗和护理。
l 病人有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并发症是否得到有效预防或发现和冶疗。
(六)健康教育
l 恢复期病人合理摄入均衡饮食,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活动量比小到大,一般出院后2~4周仅从事一般性工作和活动。
l 术后继续药物治疗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l 穿刺点局部无菌纱布覆盖1~2日,以保护局部皮肤。
l 术后随访评估和了解康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