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误诊了我的癌?
有人说,医生不会看自己的病。我就是这样的书呆子。上世纪70年代初,我的母亲死于肝癌。她是对医学毫无知晓的家庭妇女,我是刚入医门的年轻医生。母亲的肝癌被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手术的机会,不到3个月,她就离开人世。我痛心不已,决心研究肝癌早期诊断。当时我国缺乏象今天的大医院装备的超声、CT或磁共振,唯一方法就是查血液中肿瘤标记。现在许多医院仍在应用的“GGT II”就是我和我当时的同事在南通大学发明的。应用各种方法,我曾诊断出许多早期肝癌,但是面对自己,却是那么滞钝,我真不能原谅自己!
为什么误诊呢?
第一,我犯了“教条主义”错误。虽然我接受了多次现代最新仪器的检查,但检查是一回事,认识和判断检查的结果是另一回事。我被CT和MR上造影剂“快进快出”迷住了。事实上,用造影剂在病变内进出情况来鉴别血管瘤和肝癌,是“一般”而言,即在大多数患者(例如80%)这种鉴别是正确的。同一种癌症在不同的人有差异。我就是属于“少数”。虽然我请了不止一位专家会诊,他们也没有提出异议,但也需他们认为我是研究肝脏病的,既然我本人没有怀疑是恶性病变,他们何必“否定”呢?
第二,我忽略了基本的检查。前述的GGT II 等试验,虽然我在几十年前非常亲睐,但自己瞧不起自己,认为“老”试验,价值不大。事实上,回过来看过去的这些检查,有些几年前就有改变。
第三,我对癌症的认识有缺陷,总认为癌症是“进行性”发展的。发现我的肝内病变几年内没有变大,没有新病灶,思想上就解除了“武装”。
让我发现癌的是PET-CT。我应该是这种最新查癌武器的得益者。我感谢PET-CT,但更应感谢“命令”我做这项检查的郭主任,还要感谢为我做了确当安排的PET中心的尹主任。对我自己的病,我是“庸医”,他们是“大医”。
其实,犯我这种“内行”误了“内行病”错误的并非我一人。二年前,我应邀到北京为一位远比我资深的胃肠外科专家会诊。那时他的结肠癌已多处转移。我问他怎么犯了这“低级错误”,他苦笑着说“天天忙于给其他人看病,忘记自己了。”同样在二年前,上海一位“小字辈”专家请我吃饭,席中我们谈及我的肝癌,他宽慰我说:“没有关系。我们是病友。我患的是结肠癌,手术时已有腹腔转移了。”我大吃一惊:他可是目前全国著名肠外科专家呀!进一步了解,他是在发生肠梗阻后急诊手术才发现结肠癌的,而此前他毫无自觉症状,也未接受过任何有关检查。
教训是深刻的。对我们医生来说,我们不能太“忘我”,对自己的健康不能那么“低能”;对病人来说,你们虽然不懂医,但也许警惕性比我们高。中医说“查未病”,最好的做法是在没有症状时,找医生为你查个究竟。当然对医生的话最好听“一半”,要提醒医生好好分析你的检查结果。有时多找几个医生也是必要的。
在此,我提出如下体检建议:
对象:
l 40岁以上男女性;
l 30岁以上有癌症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有癌症)者;
l 患有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食管炎、萎缩性胃炎、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携带者;
l 长期吸烟、长期在污染环境(如公路上、化工厂、矿山)中工作者
步骤:
l 详细告知自己的家族史、个人史,过去患过哪些疾病,接受过什么治疗;
l 医生为你作体格检查,包括心脏、肺和肝脾等
l 抽血化验,包括血液、尿液和粪便常规,肝功能试验,肾功能试验,等
l 抽血化验,包括有关常见癌症的“标记”试验,必要时检测免疫功能;
l 检查心电图,必要时查肺功能,
l 检查超声和/或CT;
l 检查胃镜和结肠镜
l 有可疑病变者,作PET-CT,也可根据你的意愿,直接作PET-CT
l 根据结果,作出结论,提出保健建议
【小常识】关于PET-CT
PET 是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其原理是将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在葡萄糖、脂肪酸等大分子上。常用18氟标记的氟化脱氧葡萄糖,即18F-FDG。给病人静脉注射这种物质后,由于癌肿生长旺盛,对葡萄糖需求增加,便大量摄取FDG。在多数情况下,癌细胞摄取FDG的量与癌细胞恶性程度呈正比。将CT与PET结合在一起,就是通常的PET-CT,其敏感性远比普通的CT或磁共振检查为高,可发现直径仅有0.5厘米大小的恶性肿瘤,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健康体检的必要手段。有关统计指出,传统的体检发现恶性肿瘤的比例仅为0.5-0.9%,而应用PET-CT检查,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2-1-3.0%。一般说来,PET-CT检查正常的人,在其后一年内发现癌症的可能性极小,特别不会发生一发现就是晚期肿瘤的被动局面。
对于已被诊断出癌症的患者,PET-CT特别有助于治疗计划和方法的制定,对已接受过治疗的癌症患者,PET-CT是早期发现疾病复发的重要手段。
PET-CT检查十分安全。全身PET-CT检查中,CT和18F-FDG产生的照射相当于做两次胸部CT检查。18F-FDG半衰期仅3小时,即每3小时,其放射性就减少一半,一天后,其照射就几乎为“零”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