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90后香港演员柯炜林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自己确诊肺腺癌第四期,目前已开始靶向治疗。这位因《别叫我“赌神”》中饰演周润发自闭症儿子而崭露头角的33岁演员,在长文中以标志性幽默口吻披露了确诊经过,并透露将暂别舞台全力抗癌。

柯炜林提到“靶向治疗”,很多人好奇:这到底是什么“武器”?为何肺癌晚期多采用这种治疗方式?靶向治疗,顾名思义,就是瞄准肿瘤细胞上特有的靶点(肺癌细胞特有的基因变化)进行治疗。类似体育运动中的射击项目,瞄准靶心,扣动扳机,而不是脱靶。与传统化疗相比,它能够实现精准打击,副作用相对较小。

近年来,随着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多个驱动基因如EGFR、ALK、ROS1等被发现与非小细胞肺癌密切相关。目前,常用的肺癌靶向药物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ROS-1抑制剂、c-MET抑制剂和KRAS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能有效阻止肿瘤的增殖、转移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对化疗起到显著的辅助作用,从而提升治疗效果。曾经被视为“绝症”的晚期肺癌,正逐渐转变为可管理的“慢性病”。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接受靶向治疗!不同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不同,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癌细胞的突变类型,方可判断是否适合靶向治疗。这种个体化治疗,就像是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战袍”,让治疗更加精准、有效,也引领着肺癌治疗向精准化、个体化全面迈进。
2016年,马来西亚音乐家林女士不幸被诊断为晚期肺腺癌,每走一步都呼吸困难的她被告知无药可治。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她于同年8月飞赴广州,入住我院接受治疗。
此前,林女士在当地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常见的致癌基因均意外呈阴性,这意味着她无法接受靶向治疗,只能依靠化疗来延长生命。因此,当我院提出再次进行基因检测时,她和家人都表示拒绝,因为“不想花钱买一次失望”。然而,临床上无吸烟史的年轻女性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性较高,我们坚持为她再次进行基因检测。

这一看似多余的检测却带来了治疗的重大转机。检测报告显示,她的致癌基因ALK呈阴性(一般几率仅为3%-5%),但携带ROSI易位突变却为阳性,这在肺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仅1%!这一发现意味着她可以通过靶向药物治疗。如今,林女士依旧是舞台上的“百灵鸟”,用温暖的歌声给大家带来欢乐。
但是,癌细胞被持续打压了一段时间后,会想办法重新开辟新的“岔道口”。当治疗方案不变,癌细胞又“变身”时,会导致原本有效的靶向药脱靶,此时,靶向药的耐药就产生了。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发现治疗过程中肿瘤持续增大、肿瘤标志物升高或者病情持续恶化,就可能意味着靶向药物已经失效,即产生了耐药性。此外,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症状,如疼痛、疲劳、食欲不振等,也可能提示靶向药物的耐药性。
值得注意的是,耐药并不意味着无药可救。换个角度思考,若当前路径行不通,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可以考虑更换治疗方案,或者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如化疗、免疫治疗、其他靶向治疗等,以追求协同或增敏的效果。
此外,也可将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例如手术、放疗、介入治疗、消融治疗等,以期实现局部控制或缓解症状的目标。但无论哪种方式,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听从医生的建议,积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与癌症斗争到底!




病例分享
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后两年出现局部进展,遂进行再程活检并辅以冷冻消融治疗。对于靶向药物治疗的肺癌患者,一旦出现耐药现象,需通过再程活检明确新的治疗靶点。此外,寡进展、寡残留及寡转移的病灶均适宜采用局部消融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