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自2025年11月10日起,将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组织各地为满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2剂次双价HPV疫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一位终日与癌症患者相伴的肿瘤科医生,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内心的波澜远非“欣慰”二字可以形容。这轻轻的一针,在我看来,其重量堪比千钧——它承载的,是我们对抗癌症最有力、最根本的武器:预防。
在临床一线,我目睹了太多因宫颈癌而破碎的人生。她们是母亲,是女儿,是支撑家庭的脊梁;她们承受着身体的痛苦与心灵的煎熬,背后更是整个家庭难以言说的经济与情感重负。而这一切,本有极大可能被避免。
而如今的这针免费疫苗,正是将那“可能”变为“现实”的关键一步——
通过为13岁女孩(性活跃前)接种,可在病毒暴露前构筑免疫屏障,其抗体水平可达成年人的两倍以上,保护效力可持续十年以上。这不仅是医学进步的成果,更是对公共卫生规律的遵循。
人类与癌症的斗争史,是一部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的演进史。过去,我们更像“消防员”,在肿瘤这场“大火”燃起之后奋力扑救。尽管医疗技术不断突破——靶向治疗精准打击、免疫治疗唤醒自体防御、微创手术减轻创伤,但救治之路依然充满艰辛与变数。而现代肿瘤学的至高理念,是“防患于未然”。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超过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多阶段的过程。以恶性肿瘤为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到形成威胁健康的肿瘤,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期间,我们完全有机会通过科学手段提前干预,阻断或延缓其发展。
接种疫苗,正是癌症“一级预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超过90%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感染有关。疫苗的作用,就是在病毒入侵前,为我们的免疫系统提前装备“识别武器”与“防御盔甲”,从源头上斩断病毒致癌的路径。
除了疫苗接种,我们还应主动远离明确的致癌因素。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1类致癌物已达121种,包括烟草、酒精、黄曲霉素、中式咸鱼、幽门螺杆菌感染、马兜铃酸、槟榔等。远离这些物质,就是为身体拆除一颗颗潜在的“定时炸弹”。
定期体检与早期筛查同样不可或缺。目前,针对肺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已有成熟的筛查指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根本途径。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癌症是一种身心疾病,长期的情绪压力、抑郁或焦虑,会削弱免疫系统的监视与清除功能。一旦细胞发生突变,失衡的免疫状态可能无法及时识别并清除这些异常细胞,从而为肿瘤的发生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