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治越多”。
当这份复查结果摆在眼前时,张姐有些不可置信。乳腺癌术后,她最不愿听到的消息还是来了——肝转移。更令人绝望的是,经过一番治疗,肝脏上的阴影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希望,似乎在一点点熄灭。

故事的回溯,要来到2021年的秋天。来自东北的张姐,最初以为乳房的肿胀与肿块只是“上火”,直到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乳腺癌。她随即接受了改良根治术,病理结果提示为左侧乳腺浸润癌,且腋窝淋巴结已见转移。为此,她历经了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艰辛历程。
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术后一年半,癌细胞竟悄然转移至肝脏。“一开始肝脏肿瘤并不大,但后面没控制住,越长越大。”一次热消融治疗后,仅仅三个月,肝脏肿瘤便发展为多发状态。
当地医院建议继续化疗,并认为除此别无他法。但此前的治疗经历已让张姐身心俱疲,用她自己的话说,“老遭罪了。”对化疗的深深恐惧与抵触,让她陷入了“不治不甘心,治了又怕受罪”的两难绝境。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浏览中。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关于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的报道,了解到医院拥有丰富多样的肿瘤治疗技术。如果说张姐毫无担忧,那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大老远的,从北方跑到南方,万一遇上“骗子医院”可怎么办?
“可我也就刚60岁,不治我不甘心。”一颗渴望求生的心,是她南下千里求医的全部勇气,促使她在2024年12月底从北方远赴南方,入住复大医疗六科。
医疗六科李红梅主任在收治张姐后,第一时间组织了多学科会诊。考虑到其肝脏多发转移瘤分布广泛,不适合微创消融,团队为她量身定制了“肝脏肿瘤介入动脉灌注化疗术及栓塞术”。这种疗法能将药物精准作用于病灶局部,大幅提高肿瘤区域的药物浓度,同时显著减少全身的毒副作用。
六个疗程后,张姐的肝脏转移瘤缩小,较大病灶局部坏死。然而,还有部分活性残留。由于肿瘤分散,仍不适合消融。为进一步精准打击,李红梅主任建议再次进行肝脏肿瘤活检,以明确其内分泌状态。结果显示为(肝脏)转移性腺癌,HER-2低表达。
依据最新的乳腺癌CSCO及NCCN指南与具体病情,张姐接受了ADC药物治疗。仅仅三个周期后,复查结果令人振奋:肿瘤缩小了80%以上!“来之前我都怕自己熬不到过年,现在好了,肿瘤也小了,人也越来越好了。”张姐的脸上,终于重现了久违的光彩。

△2025年8月CT影像图片
“每次来,我都想多住几天。”十余次的住院经历,让复大在她心中,早已超越了“医院”的定义,成为了一个“南方的家”。而这份归属感,源于医护团队给予的家人般的陪伴与照护。
从治疗方案到检查结果,医生总是清晰、耐心地解释,驱散她心中的迷雾;护士们时常亲切的唠嗑与关怀,极大地缓解了她的焦虑。更让她感到安心的,是医院独具匠心的药袋设计——患者姓名、药物名称、服用方法与时间一目了然,犹如一位无声却无比可靠的“记忆助手”,于细微之处彰显着对患者用药安全的深切关怀。

正是这一点一滴的温暖,汇聚成了她战胜病魔的巨大力量。被爱滋养过的生命,也渴望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张姐动情地说:“这里的医生护士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温暖了我的心。等我再好一点,只要你们不嫌弃,我就来这做义工,用我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和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病友。”

△张姐返院时专门带来家乡特产——樱桃,以表感谢之情。医疗六科医护将其赠送的樱桃转送给其他在院病友,传递一份双向的温暖。
从深陷绝望的千里求医,到重获新生的感恩回馈,这是一场生命的顽强接力,更是一份关于“爱”的温暖传承。在抗击病魔的战场上,精湛的医术是利刃,而人文的关怀与病友间同舟共济的守望,则是照亮至暗时刻的不灭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