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2010年2月5日以题为:“为民营医院树立一面旗帜——广州复大医院科技兴院、诚信办院纪实”,报道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取得成绩.
文字转载如下:
为民营医院树立一面旗帜
——广州复大医院科技兴院、诚信办院纪实
本报记者 薛 原
2009年12月19日,广州复大医院从湛江市接回了一位已经流浪两年的29岁女青年,由于身患巨大卵巢恶性肿瘤,她的大肚子非常夸张,甚至压得她走不了路。医院员工再次为她捐款3万余元,牛立志院长亲自为她手术,从体内取出的肿瘤和囊液总重达55公斤。目前这个青年已经康复。这样的病人复大医院已经数不清接待过多少位,他们身患严重疾病,却身无分文。
复大医院作为一家民营医院,营利性医院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泯灭医者的良知。截至2008年底,医院上缴税收3080.03万元,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捐款超过1101万元。
建院以来,这支以党员为核心的技术管理团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文明兴院的办院方向”的信念,以精湛的医技,高尚的医德,高度的责任感打造了新时期民营医院的新形象。在广东省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复大医院被评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先进集体,广东省卫生厅号召全省的医疗机构向他们学习,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在视察复大医院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技术领先
创造多个世界第一
广州复大医院创建于2003年,短短7年时间,创造了多个第一:冷冻治疗肿瘤的例数世界第一;主编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冷冻治疗专著《肿瘤冷冻治疗学》;冷冻治疗中央型肺癌、心脏心包肿瘤和胰腺癌,成功率第一;获得日本低温医学国际大会授予中国人的第一枚金牌;成功治疗被路透社称为“超级巨瘤”的面颈部巨大肿瘤,震惊国际医学界……
一个个“第一”的背后是复大医院的院长和医生们对医学难题的执著探索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1998年,从最先进的航天技术引申而来的氩氦冷冻技术被批准用于肿瘤治疗,成为癌症的“特殊治疗”手段,将不能手术切除的,或不能接受手术的,或常规治疗失败的肿瘤患者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复大医院总院长徐克成并不是第一个将这项技术引入中国,但是却是将这项技术应用得最成功的人。目前,医院共治疗患者6000多例,其中70%接受过常规治疗而失败,经复大医院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取得改善或明显改善,甚至治愈,受到国内外公认和赞赏。
两位马来西亚华裔“象脸人”在复大医院的治疗过程备受关注:洪秀慧和陈嘉欣都是自幼年起面部长出瘤子,逐步长成罕见巨瘤,复大医院经过为期半年多的会诊、手术和治疗,其中洪秀慧先后进行了八次大大小小的手术,切下来的肿瘤重达3公斤。两名患者面部原来的巨大肿瘤都已被成功切除。曾经连发音都困难的洪秀慧,在术后能清晰地说出“谢谢大家的帮助”。这两例手术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媒体的频繁追访和高度评价。菲律宾前副总统的弟弟,也因患肿瘤在美国治疗未果的情况下,在广州复大医院得到了成功的治疗。
在丹麦,人们传颂郭林女士治疗胰腺癌的神奇过程。郭林,一位从事残障人教育的教师,2007年底,她在哥本哈根最好的医院被诊断出胰腺癌伴肝转移。医生隐晦地对她说:在3个月内做完一切该做的事……。她不甘心,在女儿陪同下到了美国治疗,结果那里的医生与丹麦医生的意见没有不同。2008年初,她卖掉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大房子,因为她知道在中国的治疗费用全部需要自己承担,仍毅然乘上飞往广州的飞机。郭林在医院治疗一个月后出院,2个月后回院复查,带来了3件“礼品”:一是丹麦医院检查的CT和PET,肝内转移灶消失,胰腺癌瘤缩小2/3;二是一张丹麦报纸,整版刊登了她在医院治疗的全过程,图文并茂,毫无“隐私”;三是一张光碟,是丹麦电视2台采访的“郭林治疗全纪录”。2008年10月,徐克成院长和副院长穆锋博士应邀访问丹麦,当在机场看到郭林代表丹麦癌症协会,举着五星红旗欢迎时,他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几位外国患者的成功救治,为复大医院带来了极高的国际影响力,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家的病人占了医院收治病人的大部分。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位菲律宾裔美籍前列腺癌患者告诉记者,他曾经因癌症而绝望,但是在这里重获希望,回国后他主动与当地媒体联系,希望更多的家乡癌症患者知道中国的复大医院,在这里接受先进的治疗。
“内外有别”
新型商业模式促医院发展
一家民营医院,从本质上说就是一家企业,良好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效果。复大医院从建院之初就定位于特殊医疗,为中晚期肿瘤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目前,以复大医院为主营项目的复大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自然估值达2.5亿元,净资产9000万元人民币,并且每年以不低于20%的速度增长。公司以先进的医疗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加上科学的商业模式,打造中国民营医院的一个品牌。公司总经理左建生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独到的商业模式。
他介绍说,复大医院的商业模式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版本。在国内,医院从不在市场媒体上做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而是选择中央电视台、《健康报》等权威的国家级媒体,做以特殊案例为切入点的亮点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华南版先后7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新华社《恶性脑胶质瘤在广州遇“克星”》一文,报道了该院吴念曾教授应用瘤床免疫疗法治疗脑胶质瘤,5年存活率66%,创造世界奇迹。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科技之光》、《科技人生》、《讲述》、《百科探秘》、《走进科学》、《公益行动》栏目,先后为该院进行了21次专题节目或现场直播。在广东省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在海外,复大医院在越南、马来西亚、菲律病、丹麦、泰国等国都设有办事处,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通过社区讲座的形式,介绍抗癌知识,同时也将复大医院介绍给大家。两种有针对性的宣传模式,使患者信任医院的治疗效果,消除他们的顾虑。
患者在入院前可通过咨询服务系统作院前咨询,安排入院的各项事宜,确定入院后,医院安排免费接送,入院组织各科专家会诊。一条龙的服务让患者安心地接受治疗。与大医院的分科明确不同,复大医院采取分区不分科的组织结构,分为几个病区,每个病区都配备内科、外科、放射科的医生,通过会诊找出患者最需要的治疗方式。医生的工资与接诊患者数挂钩,为了激励医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医院规定新患者随机分配,老患者介绍来的病人回原病区,老患者也回原病区,这样医生通过“回头客”就体现出了优劣。
“以药养医”是公立医院一直在寻求解决的医改难题,复大医院通过民营医院的运营优势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复大医院的药占比仅为22%,所有药品的销售与医生无关,由投资公司旗下的医药公司负责直接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一律货比三家,医药公司的采购价格和医院经过政府统一招标采购价格比较,取价格低的统一采购。
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内主管医生负责患者的随访,1个~3个月由专家服务部随访,3个月之后由病案室随访。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挑剔的欧美患者都十分满意。
合理的商业模式和诚信的办院宗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了解,复大医院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股份制改造,预计于明年上市。此外,医院将投资10亿元,再建一座500张床位的病房大楼。
广纳贤才
创民营医院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问题是制约许多民营医院发展的瓶颈,职称评定和论文发表上的障碍常常使年轻医生望而怯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复大医院始终把“人才”作为医院生存发展的关键。
遵循以学为本的理念,为医护人员提供各种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一是组织外语培训,建立科室外语交流小组,搭建便于国际交流的平台。目前全院80%的医生、60%的护士达到独立与外籍病人语言交流的水平。二是坚持集中学习制度,医院每两周18:30~20:30,科室每周一至周五的12:30~13:00组织专业学习,尽快让每个医生都成为全科性复合型肿瘤治疗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走出去学,2007年以来,全院有42名专业技术人员到院外学习,其中5人次在欧洲和日本著名医院学习;10人次在香港各医院学习;23人次分别在印尼的国家肿瘤医院、印尼陆军总医院、椰风珊瑚医院等医院学术交流。四是建立学术提高机制,目前复大医院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附属医院,以及暨南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清华大学、上海消化病研究所、上海基因芯片国家中心等医疗科研机构建立协作研究关系;聘请院士和著名专家组成科技咨询委员会,指导和协助医院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
自2001年医院创建至2008年底,医院已出版《消化病现代治疗》、《肝纤维化基础和临床》、《肿瘤冷冻治疗学》等3本专著,其中《肿瘤冷冻治疗学》得到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和世界冷冻学会主席高度评价,认为“反映了当代肿瘤冷冻治疗最新成果,对临床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价值”,本书英文版将于今年在国外出版;发表论文或各类医学文章128篇,其中包括SCI英文版杂志发表4篇,会议论文英文8篇、中文26篇,中华级杂志5篇;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有:冷冻消融后DC细胞负荷的免疫调节作用、肝癌和肺癌冷冻后基因谱的改变、肺癌冷冻最佳方案、胰冷冻治疗临床和实验综合研究、神经纤维瘤干细胞等14项课题。
近年来,复大医院先后引进多名知名专家来医院工作。如:邱大卫博士曾先后在美国纽约的纪念史隆凯特林癌症中心以及贝斯以色列医学中心任高级研究员18年,主要研究艾滋病和肿瘤免疫学,在免疫学治疗的基础和实践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朴相浩教授曾任日本和韩国医院研究介入、低侵袭治疗多年,是大韩METRA株式会社(韩国)理事。这些享誉国际的知名专家之所以愿意来到复大医院,正是被复大医院的不断创新、不断攻克肿瘤治疗难关的氛围所吸引。复大医院还设立了“国际复大奖励基金”,在本院举办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奖励论文优秀者,既扩大了医院影响,提高我国国际形象,又增加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为了能让氩氦冷冻治疗肿瘤的方法发展得更好,徐克成院长在人才培养方面颇费心思。培养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各有利弊,此时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的牛立志博士来到复大医院应聘。牛立志扎实的学术根底和执着的学习态度打动了徐克成,他决定着力培养牛立志成为学术带头人,由他带出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几年间,徐克成院长为牛立志提供了尽可能的发展机会,牛立志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中发表文章20余篇。在2007年第14届世界冷冻学术大会上,牛立志获得特别贡献奖,2008年在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会上,他的“肺癌冷冻治疗1300例总结”获得大会唯一外科奖,2009年又获得日本低温医学国际年会主席奖,多次应邀赴欧洲和东南亚作学术报告和手术演示。如今,他已成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靶向治疗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微创治疗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第三梯队拔尖人才,在业内声名鹊起。牛立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里为他提供的发展空间是绝无仅有的,现在除了要进一步完善氩氦冷冻治疗肿瘤外,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年轻医生上面。除此之外,他的4位同学也成为了复大医院并肩作战的战友。
一系列引进高级人才的举措大大优化了医院的人员结构,目前全院241名员工中,医师30名,其中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12名,主治医师15名;具有博士或博士后学历7名,硕士学历18名;主管护师8名,护理师26名;临床医师全是本科以上学历,护士80%为大专以上学历。
强调自爱
用诚信赢得尊重
从一名公立医院的消化科医生到民营医院的掌舵人,徐克成了解公立医院的苦处,更深知民营医院的辛酸。个别医院的虚假广告严重影响了民营医院的名声,百姓宁可在公立医院深夜排队,也不相信民营医院的医疗水平。他希望能建一所名副其实的特色专科医院,在百姓心中重树民营医院的形象。
2009年4月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业内人士认为,新医改方案将民营医院的地位明显提高,民营医院在今后的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服务定位上都会有全新的面貌,民营医院全面发展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民营医院的发展路径是专科化、高端化。
广州复大医院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探索出一条民营医院的生存之路。复大医院从医德医风建设上抓起,创院7年来,复大医院没有发生一起收取红包、回扣,接受吃请和礼物的事件。医院把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列为医院生存的两个必须条件。徐克成院长强调“自爱”,即民营医院要珍爱并维护自己名誉。尤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医院员工感受先进人物事迹激励,提升了理论认识,强化了自爱自律意识,维护了良好的医疗秩序。为了有效防止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现象的发生,医院设立了“收受红包、回扣、吃请除名”的“高压线”,建立了《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医生用药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严禁染指钱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的防腐体系。在财务管理上,医院拟作上市准备,严格按照上市公司要求进行管理,由证监部门定期审计。此外,医生按照职称规定范畴开具处方,凡开贵重药品处方,必须经分管副院长审批;药品的采购,只要求医生提供所需药品的用途、数量及规格,而无权指定品种。
2006年11月4日,马来西亚《光明日报》二位记者突然出现在复大医院。他们听说了复大的“三不”(不收红包、不要回扣、不接受吃请礼物)原则,但不敢相信,为了争得“头条新闻”,他们准备突访正在复大住院的马来西亚病人。他们连夜访问了26位病人,第二天,他们又从住院处要来已经出院病人名单,通知国内同事访问那些病人。3天后,光明日报登出了访问结果:83%的病人赞扬了复大,12%未发表肯定意见,5%提出了善意批评;无一例投诉违反“三不”原则。牛立志院长去东莞为一位香港老板会诊,临走时家属硬给他4000元,他回院后,1000元上缴财务,算作出车费,3000元存入老板的账户,用于他第二天入院的预缴费。
从规章制度到员工心中的共识和行为习惯也许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但是一旦转变过来,就成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牢不可破。复大医院的文化建设得到媒体和广大患者的认同, 2009年12月15日,在“39健康网”联合新浪、网易等5家媒体举行的2009年度中国最受欢迎医院评选活动中,该院被网民投票选为“全国最佳肿瘤医院”。2010年1月17日,该院获得《健康时报》专栏评选出的“最具社会责任感医院”称号。
扶危济困
不是公立但不忘公益
复大医院始终以创建老百姓最满意的医院为目标,坚决遵循“用最少的钱,让病人得到最大的实惠”的收费原则,在建设惠民性医院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益性。
在厚德行医、医德共济、自爱、自律的文化氛围中复大医院抛弃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将医院的发展道路融入到党和政府对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定位中去,融入到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去。近年来复大医院走进社区开展健康宣传和义诊次数达6次,免费为周边孤寡老人进行体检。2003年至今,医院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捐款1101万元,其中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950万元,居广东省医疗机构之首。现在,汶川县人民医院的所有医疗器械基本都来自复大医院,为此,这家刚刚经历地震打击的医院的现代化程度前进了20年。
按照营利性医院的经营性质,医院可以自行定价,但医院的收费仍参照并低于公立医院的医疗收费标准。在遵循“用最少的钱,让病人得到最大的实惠”的收费原则下,医院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一是不过度医疗、不过度用药,让病人把钱花在治疗的刀刃上。二是能少收的治疗费用尽量少收。例如:对于多器官患有肿瘤病人的手术,通常要多次上手术台、分部位进行手术才能完成,医院根据病人病情尽量一次性完成手术,并且用“按次数”代替“按刀数”和“按部位”来计算手术费用,以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三是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医院将详细的治疗和用药费用,在收费处电脑明确显示,供查阅核实,以消除病人对医疗费用收费过高的顾虑。四是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病人需要,提供特需病房、特需护理等方面的服务。以优质实惠的服务,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消除患者对肿瘤治疗费用是“看不清,看不见,无底洞”的疑虑。
徐克成院长告诉记者,来到复大医院的肿瘤患者大部分是在其他医院经过常规治疗无效的,四处求医已经花了不少钱,而且中晚期的恶性肿瘤难以根治,治疗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痛苦,延长他们的生命。因此,医院会尽力为患者省钱,让他们走得轻松一点。为了让那些无钱治病的患者能够得到救治,专家们的讲课费成了“公益基金”,徐克成院长经常要利用关系为患者筹钱,有时甚至自掏腰包,员工们自发捐款也成了家常便饭。
2006年至今,复大成功地作了6次“挑战极限”,挑战了无人敢治、无人愿治的肿瘤。挑战的过程,惊心动魄;挑战的结果,战胜了死亡。而完成这些别人不愿做的手术经费,其中5次都是依靠国际社会的爱心和医院全体员工的捐款。高难度的挑战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但是如果所有的医生都不愿承担风险,对于患者来说也就失去了生的希望。
2007年,医院收治了一位来自湖南的患有面部“超级巨瘤”的32岁患者黄春才,他被当地人称为“外星人”,被世界公认为“最大象脸人”,其曾到国内知名的几家大医院求医均被婉拒。到复大肿瘤医院后,经过多次专家会诊,拟定方案,医院毅然决定采用冷冻手术,顺利地将重达12.5公斤的肿瘤切除。该院在医治的过程中,得到国内外近百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如国外著名的法国路透社、美联社、西班牙电视台、英国电视台、加拿大《星岛日报》、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马来西亚《国际时报》、以及国内的《人民日报》、《健康报》、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等等。一直在跟踪拍摄的媒体记者,高度赞扬了医院的高超医术,路透社把报道的题目定为“超级巨瘤,超级技术”。更为可贵的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费用都是由医院承担的。
民营医院自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至今,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方面为医疗市场引入了新的竞争对手,打破了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公立医院对医疗市场垄断的格局,推动公立医院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符合社会需要的民营医院是什么样的,广州复大医院不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今后民营医院的发展撑起了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