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菲律宾女孩凯莉(化名)来说,童年被一个拗口却沉重的名词笼罩——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这不仅仅是诊断书上的冰冷文字,更是她小小身躯承受37次全身化疗、28次放疗的痛苦折磨。
当短暂的缓解期被肿瘤复发无情打破,凯莉与家人再次被推入绝望的深渊。然而,即使病痛缠身,历经磨难,她那双明亮的眼睛仍然对未来抱有美丽的憧憬。
小肿物竟变成癌魔
“真的是太难了。”这是整个访问过程中,凯莉叔叔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道尽了这场漫长战役的艰辛。
时间回溯到2022年上半年,那时的凯莉只有11岁。她发现自己的右前臂有一小肿物,以为是蚊虫叮咬,父母也觉得只是个“小凸起”,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一次家庭聚会,凯莉叔叔注意到肿块在不断增大,心中警铃大作,立即建议其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
“恶性肿瘤四期,右前臂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双肺多发结节以及腹主动脉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考虑为转移瘤。”这个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叔叔每每回想那最初“很小很小”的肿块,总带着难以释怀的悔意——若能早一点,结局是否不同?
37次化疗与28次放疗后
肿瘤卷土重来
凯莉开始每两周一次,每次两个小时的化疗。反复的穿刺严重损伤了她的血管,药物的刺激带来剧烈的副反应——口腔溃疡、头痛、皮肤变黑等如影随形,折磨着她稚嫩的身体。
幸运的是,治疗初期显现了效果,肿瘤逐渐缩小,在完成37次化疗及28次放疗后,其PET-CT显示,全身均未见肿瘤。
然而九个月后,肿瘤再次“卷土重来”!看着女儿在病床上痛苦挣扎,凯莉爸爸心如刀绞。当医生冷静告知“存活率不到20%”时,这位坚强的父亲再也抑制不住泪水。
朋友指引下的复大
点燃希望
就在命运的闸门沉重合拢之际,一丝微光悄然透入。彼时,一位曾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成功抗击乳腺癌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这则分享,如同暗夜中的星火,瞬间点燃了凯莉爸爸与叔叔心中沉寂的希望。他们仿佛在湍急的河流中握住了坚韧的稻草,经过慎重的咨询与思量,最终决定到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为生命奋力一试。
入院时,凯莉的右肱骨下段及右前臂远端/腕关节出现多发结节灶,双肺存在多发转移瘤,右侧腋窝内发现大小约为9cmx8cm的肿物,右上肢无名指和小指的伸展活动受限。

△叔叔展示凯莉原本肿瘤大小
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儿童,其治疗策略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非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如胚胎型和腺泡状,它们对化疗高度敏感,但必须优化方案以减轻痛苦。
靶向联合动脉灌注化疗
肿瘤缩小
经过经过严谨的多学科讨论及评估,医疗二科团队首先给予了靶向药治疗,并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术。同为化疗,但却非传统的静脉化疗。
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介入科医生将导丝导管精准插入肿瘤的供血动脉,再把化疗药物直接灌注肿瘤内部。由于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的首过效应使肿瘤中药物浓聚,而流经全身其他器官的药物减少,减少了化疗药物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作用,从而减轻了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这个灌注化疗仅需半小时!”凯莉叔叔对此时间颇为满意。相比之前每次耗时两小时、痛苦漫长的静脉化疗经历,这简直是天壤之别。
首次治疗结束后两天,凯莉便惊喜地发现,自己手臂上的肿瘤不仅变小,还变软了。这一变化无疑是个极好的迹象。当第二次回院复查时,她手臂上的肿物已无明显隆起。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近期的检查中,凯莉的双肺、右胸膜肿瘤均未显示,右腋窝淋巴结也较之前明显缩小。原本计划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也无需进行。这一切有力的证据都在宣告:当前的抗肿瘤治疗方案有效!他们,终于成功抓住了那扇“可能”之窗透出的光亮,抓住了宝贵的“救命机会”。
希望之灯
在异乡的“家”点亮
“这里就像是我们在中国的家。”在复大医院的几次住院经历,如同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这段特殊的旅程。医护人员随时伸出的援手,触手可及的便捷设施,以及那份如家人般亲切的关怀,早已深深镌刻在凯莉和叔叔心中。
这里,早已超越了医院的定义,成为了身处异国他乡的他们,倍感安心与温暖的“家”。在这个特殊的“家”里,凯莉眼中那份对未来的美丽憧憬,正伴随着希望,一点点变得更加明亮、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