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子体检10年未见异常却患癌症晚期”一事冲上微博热搜。据报道,该女子连续十年在某知名体检机构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却在去年突然被确诊为肾癌晚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类似“年年体检正常,突然查出晚期癌”的新闻报道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人们不禁疑惑:为什么体检结果正常的人会突然患上癌症?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其实不是突然得了癌症,而是突然查出癌症,癌症肯定不是“突然”得的,而是可能早已潜藏体内,只是某一天突然检查出来了而已。毕竟,癌症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
大部分人说的体检,一般是指一些常规体检,如血压测量、血液检查、尿液分析、B超、胸部X光以及心电图等。有些人即便进行了全面的肿瘤标志物筛查,结果正常也不意味着就能完全排除肿瘤的存在。
这正是导致公众困惑的主要原因:很多人误以为常规体检或肿瘤标志物筛查的结果正常就等于没有肿瘤。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正常的检查结果并不能绝对排除患肿瘤的可能性。在临床上,不少癌症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心电图、胸部X光、尿液分析以及血液检查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
这与某些癌症早期生长缓慢,体积较小,常规体检项目(如普通超声和X光胸片)可能无法检测到细微变化,且与操作者经验、设备分辨率、缺乏针对性筛查、肿瘤发展速度差异等密切相关。
常规体检 vs 癌症筛查
基础体检不可少:年检仍是监测基础健康指标(血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常规影像等)、发现慢性病风险的重要手段。
癌症筛查要“个性定制”:务必结合自身情况(年龄、性别、家族史、既往病史、生活习惯),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评估高危因素,选择针对性筛查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做的检查是针对性较强的“防癌体检”,也就是肿瘤筛查,其结果也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因此,拿到体检报告后,如果出现以下这些字眼,要提高警惕,找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排查或确诊——
血常规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如果只是轻度的升高或降低,不用太担心。但如果出现白细胞明显异常、三系减少(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减少)等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肿瘤标志物如CA199、AFP明显的异常升高,确实要高度警惕癌症可能,但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应该进一步检查;
超声检查报告中如果出现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实性结节、边缘不光整(成角、有毛刺等)或不清晰、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微小钙化(沙砾样钙化)、血流丰富信号等,要警惕恶性肿瘤可能;
肺CT发现的肺结节实性结节相对安全,磨玻璃结节次之,部分实性结节相对最危险。如果肺结节带毛刺、边缘不规则、生长快、磨玻璃内部出现实性成分,就要高度怀疑恶性可能。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分析。对于体检中发现的异常,可找相应的专科医生就诊咨询,而如果是怀疑癌症可能,更要找肿瘤专科医生就诊,医生会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