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钦
2013年12月25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的朋友刘迪生,送给我一部刚刚出版的新书《南国高原—徐克成和他的医学世界》。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一部描写抗癌治癌的长篇报告文学。接下来几日乃至元旦假期之后,我都埋头这部还飘着淡淡墨香的大书。
迪生是我的故交旧雨,11年前,在广东作协首次举办的职称培训班上,我认识了这个来自赣南的小老表。谁也意想不到,这个白白胖胖、斯斯文文、腼腼腆腆、笑起来脸颊俩小酒窝的小老表,竟是一个高阳之徒。那天晚上,一干人嬉笑怒骂,在饭堂一直喝到深夜,兴犹未尽,又转移到迪生毗邻省作协的家里,升火动灶,买菜买酒,梅开二度,狼藉杯盘。从此,我认识了这个不会计较没有城府敞开胸扉拥抱朋友的信丰小弟。
迪生的这部《南国高原》,是一部文学性的自然哲学之书。我知道医学界的文学书难写。那些枯燥的医学术语、病例、诊疗治疗方法,会让人不忍卒读;而那些医生、护士、病人,又不是很好采访的对象,他们的职业特点以及隐私、避讳、顾忌,会消减很多精彩、生动、形象的场景和瞬间,让叙述和采访变得模糊和干巴巴的。20几年前,1991年,我就曾经奉命采写过关于医疗的报告文学《生的希望在这里》,后来,这篇报告文学收进了《广东省作家协会五十年文选·报告文学卷》,真实性、文学性,使这篇有血有泪的文章具有了漫长的生命力。对这篇报告文学的回忆,让我体会到迪生写这部《南国高原》所下的功夫。除了采访,走访,阅读,掌握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语言,结构,视点(文眼),也是这部书引人入胜的根本和关键。语言的平实和简洁,语言的朴素和内敛,让人看到了作者的恳切和真诚,看到了作者的踏实和用心;结构的散点透视、多点开花、打破时空、内外穿插,让人看到了作者胸有成竹,剪裁得当,编织有序,谋篇布局花开数朵各表一枝的驾驭文本的能力,这种庖丁解牛的能力又增加了书的可读性和耐看性;视点的高迈前瞻,不落窠臼,言人未言,振聋发聩,又打通了文学和医学的隔阂,让所有看到本书的读者,都能理解书中关于防癌抗癌的要义和真谛,都能洞知当前关于抗癌治癌的紧迫和重要。
我是由迪生的《南国高原》知道主人公徐克成的。这个悬壶济世的医者,他的境界、抱负,他的追求、襟怀,他的前瞻、哲思,他的学术、技术,他的慈悲、慈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当今全世界还都在为癌症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却在大量的临床施治中,以锐利的眼光和睿智的思辨,提出了人类对癌症要有新认识,抗癌治癌要有新思路新方向,择要有:转变思路去抗癌;别让治癌变成二度伤害;医生眼里不能只看到癌症,要看到病人,也就是不要单纯局限于癌症的局部诊治,要给予全身性治疗;人类可以“带瘤生存”,与癌“和平共处”;机体的免疫功能在强迫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中有着重要作用;对中、晚期癌症,不能期望一种药物、疗法、一个学科的医生能挽救患者,应个体化综合应用不同的治疗措施;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并非绝症,对生存抱有乐观的态度,“心理免疫”会激发抗癌效应;等等。
而迪生稳健简朴的文笔,在让我领会一种纪实文体的独特魅力之外,还引导我进入一种深邃的阅读思考:“嘉欣的肿瘤经过血管介入和冷冻后,顺利被切除。秀慧的肿瘤却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血管造影显示她的肿瘤内血管纵横交错,状如海绵。广州最著名的专家会诊后得出的结论是:~上策是不治,送回马来西亚~。
……徐克成陷入前所未有的两难中:不治吧,将病人送回马来西亚,但肿瘤已侵犯到脑,肯定威胁性命。徐克成记得秀慧曾对他说过,如果不能治疗,她就自杀……
马来西亚600万华人,正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苦命的女孩子。放弃治疗,就是放弃一个生命,如何交代?
……广州有位专家向徐克成建议,请一位上海权威专家来会诊。那老先生经验丰富,如果他说能治就治,说不能治,千万不能治。
几天后,上海专家来了。专家认为肿瘤里血管众多,如同海绵,难以止血,一刀切下去,至少流掉3000毫升血。那位专家以警告的语气说,这种肿瘤就像马蜂窝,谁捣谁倒霉,神仙也救不了。
徐克成抱着双臂,久久地站在窗前,望着窗外冥思苦想。上海专家的结论时不时在他的脑海里沉雷般地滚过。他,会不会是误判呢?世界上哪有那么绝对的东西?想着秀慧的巨大肿瘤,想着那肿瘤里盘根错节的血管……无意之中,他抬眼看着窗外的大树,猛然间来个灵感:病人的肿瘤不就是一棵树吗?肿瘤的血管就是~树根~啊,肿瘤的体部就是树干,顶部就是树冠嘛……要移走这棵大树,就要先砍掉树根!
唉!我们以前请来的专家,真是太~专门~了!徐克成想,这些人只是把眼光聚集在肿瘤本身,为什么不能多请其他学科的专家,一起来共同探讨,或先或后地把这棵~大树~化整为零,有步骤、有计划地搬掉呢?
徐克成组织复大医院的治疗团队先后5次给秀慧作血管介入治疗:用不锈钢圈把肿瘤内的血管一根根阻断,剪断~树根~,再在CT引导下,用冷冻探针将瘤体一段段冻死。
4个月后,肿瘤变小了,~干枯了~,医生分两次手术将肿瘤全部切除,切下的肿瘤,重达5公斤!”
几天几夜的阅读,让我沉浸在迪生倾力营造的文学王国里,让我沉浸在徐克成处变不惊的医学世界中。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作家,在向我们昭告,南国有医学的高原;一个老骥伏枥的仁爱智者,在向我们呼吁,追逐生命,走出正在输掉的抗癌大战。而迪生用文学传播医学的作为,让我由衷佩服,徐克成用医学思考哲学的壮举,让我久久地沉思……
2014年1月3日于广州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