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治癌变二度伤害”(代后记)
本书是我在工作之余的笔记。到此,正当我结束本书时,我接到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星洲日报》邀请,要做一个“别出心裁”的讲座,主题是“别让治癌变二度伤害”,这让我在结束本书之余又多了一些感触。
《星洲日报》在马来西亚有最大读者群,能在《星洲日报》礼堂,在该报主编级人物主持下,应邀作讲座,是一种荣誉,一种肯定,一种信任。我院与《星洲日报》早在7年前就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当时该报总经理韩女士患胸腺癌复发,来到我院治疗,后来一直健康,一年多前不幸死于“登革热”。前几年内,我们先后两次应邀在《星洲日报》讲癌症治疗的新进展。这次的讲座是在该报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癌症不要怕”的专题讨论后举行的,更重要的是,这次讲座的题目不同于一般,要讲最切合病人实际的问题。
在数百名听众,大半是癌症病人或他们的家属面前,我演讲了“二度伤害和对策:3C治疗模式”,牛立志讲了“一C:微创冷冻消融(CSA)”,朴相浩讲了“二C:无创和微血管介入治疗(CMI)”,邱大卫讲了“三C:肿瘤联合免疫治疗(CIC)”。
我在本书的前面讲的故事里,读者应该可以理解什么是“二度伤害“了。有人说,癌症患者中1/3吓死,1/3饿死,1/3治死,这话虽然不免偏颇,但却说出了当前治癌的缺陷和悲哀,归结到一点,就是治疗的不当造成了“二度伤害”。就在这次讲座后第二天,我就接受了一些病人的咨询,体会到和看到了“二度伤害”—
◆一位年仅22岁男青年,身材高大肥胖,但步态不稳,神情呆滞,由母亲和女朋友陪来。我看了他的CT,发现是胰腺病变,有三个,大小2
◆一位27岁的女子,消瘦,鼻腔内插了胃管,颈部有3个结节性肿物。她患了舌癌,半年前手术切除了她的大半个舌头,术后接受了10多个轮回的化疗和几十次的放疗。但舌根部出现新的肿瘤,阻塞了食管。她已一个多月不能进食了,只靠胃管内灌注营养液。陪同来的丈夫担心她会“饿死”;
◆ 一位30岁左右男青年,在父母和妻子陪同下前来咨询。3个月前被发现“胰腺肿瘤”,在国外某医院接受了手术,未能切除肿瘤,仅做了“胆肠旁路”,术后化疗已有6个轮回,胰腺肿瘤增大了
对于第一个病例,正确的诊断可能是“胰岛素瘤”,属于“家族性内分泌肿瘤”,90%的可能性是良性,手术可以治愈,即使不能切除,冷冻消融也可取得类似效果;
对于第二例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已不可能有效,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也许微血管介入,还有光动力疗法等可以改善病情。同时必须作进一步的营养支持;
第三位患者的话是对的。按美国2008年ASCO大会上报告的3篇论文,无证据表明,化疗可以延长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生命,而我们的资料表明:冷冻和免疫治疗可给病人带来生存受益。
仅仅从上述几个病例,我们就痛心的感到,在癌症治疗中,我们医生面临着多大的考验,承担着多大的责任。这里既有技术,又有人文的,还有社会性的。我们既要给病人选择好第一次治疗,也要规划好第一次治疗后的治疗,不能让病人蒙受“二度伤害”。
“二度伤害”是马来西亚华人用的话,在中国就是“二遍苦”或“二茬罪”。此时,我又想起一个病人,叫黄子朴,80岁,工程师,家住广东江门。2004年7月,突然上腹不适,大便次数增加,太太马上带他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胰腺上有肿块。太太是护士出生,有医学知识,知道胰腺癌开刀,基本上是“白开”,肿瘤不可能拿掉。她想何必吃“二遍苦”,第二天就带
好吧,我该结束本书了。本书没有介绍具体治疗技术。我讲的故事是我本人或我的同事经历的,我不要求我和我们的观点和看法被他人认可,唯一的期望是“实事求是”,讲“实话”,让癌症病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