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就能无畏
2010年5月2日,印尼泗水国际贸易中心(ITC)五楼礼堂,我、牛立志和朴相浩博士为三百多名听众作了“癌症治疗新思路”讲座。刚结束讲座,一对老年夫妇走上台来,女的拿起话筒滔滔不绝的讲起来,先神色忧伤,后兴奋不已。她先讲印尼语,又讲华语,说:“如果谁讲复大不好,请他打电话给我,我要说:复大是世界上最好的。”我了解到,这位女士叫Melly,台湾出生,30多年前嫁来印尼。丈夫黄先生(Suseno),有名企业家,一年前排尿不通畅,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准备手术切除,他拒绝了,经另一位4年前因前列腺癌在我院治疗的廖先生介绍,来到我院。经过多部位活检,发现不是“癌”。
我上台接过Melly女士的话筒,说:“谢谢Melly女士的赞美。其实我们医院有很多缺点,我也接到过病人的投诉。只要病人有意见,都是我们的问题。”
我讲的是实话。十年来,我们接到不少病人的批评,有时还是激烈的,我们的观点是:有错肯定我们要认错,要改正,没有“错”我们也有错,因为让病人感到不舒服、不理解,本身就是我们的“错”。2010年4月1日,我在印尼泗水,在雅加达的我院办事处刘正平医生来找我,反映病人的意见,其中一条是:一个月前从我院出院的一位病人,投诉我院收了他的尿和大便常规检查的费用,但在他的出院报告中未见检查结果。那天夜里我很长时间未能入眠。第二天早晨上班后,我打电话给我院病区核实此事。病区回复说已为病人做过检查,但由于结果正常,未在病历上反映出来。我认为这仍是我院的问题,因为病人花了钱,就应看到结果。我写了一封信给病人承认错误,同时按费用的10倍,给病人返还200元人民币。
我一直坚持,只要我们是无私的,是诚心的,就能取得病人谅解,即使我们受到无端的指责,甚至是有人不怀好意的伤害,我们也不要埋怨,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就无畏。
对于媒体,我十分尊重,也十分感谢。我不主张打广告,不是说广告不好,是担心广告的语言会误导病人。四年前,在印尼,我发现当地媒体上许多来自中国的医疗广告。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先生对我说:“我认为中国有两家医药单位不要在我这里打广告,一家是同仁堂,一家就是你们复大。”他进一步说:“你们的治疗是真的,打什么广告!”
但“新闻自由”的媒体是双刃剑。2006年,在我院治疗马来西亚“象面人”期间,十几家媒体来到我院采访,几间办公室里,桌上,沙发上,甚至地上,坐满了记者,他们每天争先恐后发出报道,那期间大马的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我院,用记者的话说,报道的密集不亚于他们国家大选。时任我的秘书的小汪兴奋说:“院长,我们太~伟大~了。”我给他泼冷水,告诫他“物极必反”。
我不能忘记2006年11月1日,那对我来说是“黑色”的日子。那天中午11点左右,我突然接到马来西亚一位记者的电话,告诉一惊人消息:下午各报将要发表一篇有关马来西亚脑瘤病人在广州“受骗致死”的报道,报道中将有家属投诉,有广州“证人”的手机信息……。几小时后,马来西亚许多朋友,包括曾在复大治疗过的病人纷纷打来电话,或把报上文章用传真发来。一位家住砂拉越诗巫的脑瘤小孩,电话中对我说:“徐爷爷,我们相信你。他们(指报纸)是胡说,你要坚持住。”
事情是这样。有一个来自吉隆坡的患者,患桥脑肿瘤,在马来西亚无法治疗,预期生命1-2个月。家属带着病人来到广州,先后咨询7家医院,均被拒收。最后来到我院,找到时在我院工作的吴念曾教授。吴教授是脑外科专家,应用一种特殊的瘤床免疫疗法治疗脑胶质瘤,有效率66%,有些病人,包括最恶性的IV级胶质瘤患者,不少已生存6年余。中央电视台曾现场报道过他的事迹。但吴教授对该病人的治疗同样没有把握,说只能试一试,反复说明术后颅内出血的可能性很大。家属一再保证:只要吴教授给治疗,一切后果由家属承担,因为“已无路可走了”。结果手术很顺利,术后初三天恢复也较好,第四天,突然脑出血,死亡。家属当时没有太多怨言。
报上说,患者家属回到吉隆坡后,接到来自广州一个“知情者”的手机短信息,说复大是一“黑心医院”,医生也是“假医生”,“在复大的走廊里,每天都有死鬼的幽灵在走动……”。
第二天,从吉隆坡到东马的沙巴,马来西亚的几乎所有报纸均转载了这些“消息”。我十分痛心和不解。我们刚刚成功治疗了“象面人”洪秀慧和陈嘉欣,就在几天前的几个月里,马来西亚的媒体为此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对我院大加赞扬,怎么一天功夫,我们又被同样的媒体说成如此“黑”“假”“鬼”?“大概这就是新闻自由吧!”我这样理解。
但我自信我们没有“愧”。前述“消息”出来的第三天,我请刘丽宝小姐,我院驻马来西亚代表,一位曾被马来西亚主流媒体称为“明女人”的年轻女士,在吉隆坡召开了记者招待会,请来了(有些是不请自来的)曾在我院治疗的病人。他们一个个介绍了自己在我院的所见所闻所遇所历……。翌日,同样是这些媒体,又发表了这些病人的感受。
2006年11月5日星期日,下午4时,我正在深圳家中休息。我院值班人员打电话告诉我,说马来西亚《光明日报》两位记者来院,要求采访马来西亚的正在我院的病人。我问有无记者证,回答说有。我说“不要陪同,让他们自由采访,也不要作任何招待,但态度要热情。”一小时后,来访的记者给我来电话,说要索取所有曾在复大住院的马来西亚病人名单、地址和电话,他们要报告给国内的同事。我当即通知病史室的裘大姐,让她如数“报告”。
11月6日,我从深圳赶回广州,就接到刘丽宝小姐电话,说刚见市的《光明日报》第一版刊登整版“复大调查记”,正在复大住院的26名病人,20人表杨了复大,5人提了意见,一人病情很重,有些埋怨情绪…….
此后两天内,我接受了《光明日报》两记者多次采访。最紧张也最有“成就感”的一次采访莫过于电话连线,与马来西亚一位高层“不同意见者”辩论。第二天,《光明日报》第一版登载了我和那位辩论者的大幅照片以及详细辩论内容。我在辩论中,讲了我们怎样用新理念、新技术救治病人,哪些病人,怎么样的病人,在复大治疗后“死里逃生”……。同时,该报登出记者电话访问马来西亚国内曾在复大住院的100多病人的结果。
2007年5月,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在吉隆坡的总部,为我们举办了 “肿瘤治疗新理念、新技术”报告会,我、吴念曾教授和牛立志博士等三人应邀作了讲座。当我们在《星洲日报》负责人的引导下走上主席台时,与会的1000多人一齐站起来热烈鼓掌。报告结束后,有三个病人主动上台,讲述自己在我院治疗的经历。时任马来西亚“郭林气功会”主席的刘先生兄弟特地赶到会场,握着我的手,眼睛红润着,久响,只讲出一句话:“徐院长,星洲日报给你们复大~平反~了。”
马来西亚的这场“辩论”,虽然是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但仍然发生在华人中。到了2008年,我们则遇到一场西方国家挑起的“国际辩论”。
前面已介绍过,从2007年底起,丹麦病人开始到我院治疗,仅2008年一年,就有113人次丹麦人来我院住院。对这么多病人来中国,丹麦医生首先认为病人“发疯了”,继之怀疑,最后有些愤怒,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发展中国家竟吸引了一个发达国家这么多的病人?丹麦有些政府部门看来也不满了,因为许多从我院住院回国的病人要求政府给他们“第二选择”的待遇,原来丹麦国民有权“第二选择”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看病,国家承担他们的费用,但到中国看病不在其内。丹麦病人曾在电视台与他们的部长对此做过辩论。于是,在2009年3月份,一系列的动作开始了:首先,他们的媒体,主要是一些没有宣传过我院的媒体,攻击我们的治疗方法“证据水平不高”,并说有的丹麦病人回国后去世了;继之,丹麦癌症委员会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要求我提供冷冻等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最后,丹麦给中国发来“照会”,要求查明为什么有这么多丹麦人去中国?是否受骗上当?
我没有害怕,因为我们的心是“实”的。首先,我给丹麦媒体发去了丹麦病人在我院成功获得治疗的实例。丹麦病人也给媒体去信,“声援”我院。丹麦的媒体对这些也登载了;继之,我给丹麦癌症委员会回复了长篇邮件,列举了我院治疗的实绩,提供了我们在国外用英文发表的论文以及同行评议的复印件;再之,我们派牛立志博士赴丹麦演讲,将丹麦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全部病人的治疗经过、症状改善和生存期,一一列举出来,与丹麦医生交流讨论;同时,邀请了3名丹麦医生来我院考察,参观治疗过程。
事实上,据后来了解,外国对他们自己国家的国民到中国看病,表示“不满”的并非丹麦一家,接待外国人的医院也非我院一家。为了弄清我国医院在为外国人服务方面的情况,也为保护中国医院,我国卫生部派出了多个调查组。2009年10月份,一个由国内多个权威机构的专家10余人组成的调查组来到我院。他们是突然来院的,省卫生厅仅在隔天夜里才通知我们。早晨8点上班时他们准时来到医院。他们在听取我们的汇报后,马上到病史室随机抽取病史查阅,最后查阅了所有丹麦病人的病历,同时深入实验室、药房、各个病区,随机访问员工和病人。我和我院的领导不陪同,只在一旁待命,随时提供调查组需要的材料。整整二天的调查结束了,我们没有获得结果的反馈。一位来自北大肿瘤医院的调查组专家对我说:“你们真做出了特色。我们北京也有这样小而精的肿瘤医院就好了。”
2010年2月3日,丹麦著名媒体《Horsens Folkeblad》发表了对癌症患者杰森(Jensen)在我院治疗情况的长篇访谈。丹麦病人仍然象以前那样来到我院。
一个月后,全国民营医院论坛在广州召开,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带领百位院长来我院参观,说:“复大感动了我,我确实被复大感动了。” 2009年12月11日,《健康报》作了整版的特别报道,开篇标题是“一场参观震醒百位院长”,文章说:
“……(复大医院)通过硬实力把医院影响力延伸到了国外,了不起,为民营医院树立了楷模,开拓了思路。
“该院肿瘤疗法在国内的影响也逐渐增大,不久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饶有兴趣地到该院考察工作,希望他们取得更好成绩。而让复大医院扬名海外的不止这些。他们攻克的一个个世界上极其罕见的巨型肿瘤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其中一些成功案例被英国的BBC等媒体竞相报道,并罕见地称赞复大医院是挑战极限、创造奇迹。”